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魔鬼秀,以及魔鬼秀儿玩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在我看来 哥特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化,更是一种人生的生活态度。就像活死人说的人们总是在回避人性中真实的一面,哥特音乐和黑暗艺术给了我们一种去触及人性中真实的一面的方法。对生与死的理解和对自我与外界的反省构成了人性中最美丽的一面。为什么要回避呢?
哥特文化主要包括音乐 建筑 艺术 美术 服饰 小说以及小说改编的电影等。
自己对哥特音乐比较感兴趣,所以这些关于哥特小说的资料大部分都是网上找的。其实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哥特文化无处不在,哥特教堂,哥特服饰,哥特小说,哥特音乐等,尤其是欧洲文化大部分都传承着哥特的特点,黑暗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妖艳,因为哥特人对文艺复兴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你可以从哥特的历史开始。
~~~~~~~~~~~~~~~~~~~~~~~~~~~~~~~~~~~~~~~~~~~~~~~~~~~~~~~~~~~~~~~~~~~~~~
最初哥特是做为德国古民族的一支的称谓而被世人所记住的,他们曾经打败并入侵过罗马帝国,并最终使其分裂崩溃。而15世纪在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艺术家们将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结束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这其中由基督教会势力统治的漫长岁月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Dark Middle Age),并将这段时期中所产生的艺术形式统统归为哥特艺术。自然,从当时那些文艺复兴艺术家们的本意看来,哥特这个词最初绝不是什么赞扬或崇敬(因为意大利人记恨哥特族毁掉了他们的罗马帝国)。它意味着粗野、不开化。事实上,从现代角度来看,中世纪艺术并不象当初他们所形容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很多相当有造诣的作品保留了下来并影响着后世。例如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式、装饰画等等。在这些哥特艺术当中,宗教题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开始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使得哥特和中世纪再一次被当时的文化界所关注,浪漫主义崇尚个性解放,情感,自由。是对西方近代唯理主义、物质主义思潮的一次反动。是人性对工业文明的反抗。具有反传统和非理性色彩,其中审“丑”第一次做为美学概念出现在大众面前。他们用各种手段创造着自己的艺术,其中宗教、超自然、中世纪题材频频出现,而哥特做为一种形而上的醒目、黑暗、奇异符号被浪漫主义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颓废派作家Byron(拜伦)、Shelley(雪莱)、Baudelaire和 Verlaine对人类的阴暗面都非常感兴趣。性困扰则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主题,背德的欲望和罪孽,付之行动后的苦恼与喜悦每每被作者和读者玩味不休。在视觉艺术领域,诸多浪漫派画家(如Caspar David Friedrich)非常偏爱哥特题材,那些荒芜、萧瑟、黑暗的景象被浮现于画布当中。建筑领域新哥特风格的教堂再一次成为了时尚。在这些艺术领域艺术作品中,哥特小说应该被着重介绍给大家。此类通俗小说在18世纪相当时髦,书中描绘了大量荒诞不经的奇谈怪论和黑暗历险故事,融合恐怖、神秘、情色元素。艾伦坡的“乌鸦” Bram Stoker的“吸血伯爵Dracula”,玛莉雪莱的“佛兰肯斯坦”都是其中的名著,特别是Stoker开创的吸血鬼文化可谓历久不衰,在当今时代都能吸引到无数的追随者和爱好者。例如创作出“夜访吸血鬼”等新哥特小说的当代作家安妮 莱斯。这些作品大大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被官方文化界所不齿。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导了后来的歌特小说。这时期的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影响。
浪漫主义:离阴暗恐怖只有一步之遥
在1800年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ROMANTIC MOVEMENT),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 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寻求理想,还有写人试图从自然中 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 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还有 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这一时期许多歌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歌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 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歌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玛利.雪 莱的Frankenstein,布来恩.斯托克的Dracula,还有Edgar Allan 诗集中的描写.斯托克笔下对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较走入了对立的角度.(当 代作家Anne Rice 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Poppy Z. Brite的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续.)
中世纪的艺术曾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艺术,是外国人和蛮族人的产物。后来人们试图用这个定义表示与哥特人毫无关系的、十七世纪中叶兴起源于法国的艺术。
到了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又成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发生在过去,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那一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pole)出版了著名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地成功,不到4个月就出第二版,在这一版上,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这种小说因此而被命名为哥特小说。
二百多年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中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比如英国的司各脱、柯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纳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尔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和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同时,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本,因为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被归类于「歌特小说」例如华尔普(Walpole)的奥蓝托城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安.拉得克里孚(Ann Radcliff)的《奥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路易斯(Lewis)的《僧侣》(The 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
这些作品戮力於处理残酷的激情与超自然的恐怖主题,而小说的背景通常建构于荒凉的古堡或者幽深的修道院,主角(通常是稚嫩的少女/男)身陷於无以摆脱的魔性爱欲,和(通常是阳性的)施虐者展开一段以死亡为终结的际遇......在这些小说,个中包含的情欲/性别(sexual/gender)关系,古怪地纠缠於神圣与魔鬼的角力;极度的情色高潮来自於破灭(也就是仪式的「完成」)的那一刻。
象徵父权的宗教系统与企图越的的黑暗(阴性)力量,在某种不可明说的层面,其实隐讳而酷异地分享著「爱欲交配死亡」的快感模式。在当代的恐怖小说阵营,如安.莱丝(Anne Rice)的《吸血鬼纪事》(The Vampire Chronicles)就流露出男同性恋情欲与父性机制的复杂互动。
以上大部分资料摘自暗夜妖娆
~~~~~~~~~~~~~~~~~~~~~~~~~~~~~~~~~~~~~~~~~~~~~~~~~~~~~~~~~~~~~~~~~~~~~~~
以下仅为个人看法:在基督教统治的欧洲,哥特显然是被当做了异教徒的产物,受到其的镇压,导致哥特族的四处流亡,流离漂泊的命运(尤其他们攻占了罗马,教廷所在地),而在这种流离失所中所透出的绝望的悲哀美感更是哥特的动人之处。其实或许就像《达芬奇密码》中说的那样,现在的《圣经》是罗马信仰异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将异教与基督教混合而编写的,他将耶稣神化,禁止并烧毁关于耶稣为人和他与抹大拉的玛利亚婚姻以及玛利亚王室血统的福音,从而创立了新的基督教。而阅读被禁止福音的却尊重历史真实的教徒就成了所谓的异教。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毁坏一切异教及其文化,贬低女性可生育的神圣能力,贬低这美丽的文化,贬低女神,利用耶稣的伟大来迷惑教徒。其实哥特中也有很多与古老宗教文化的相似之处。例如,哥特族喜欢五芒星,也就是五角星,它的比例自动符合黄金分割率,代表金星,代表女人性爱和没得女神维纳斯,在基督教产生以前是有关自然崇拜和女神崇拜的符号,而现在却被误解为恶魔的符号,都是君士坦丁创造的基督教打压异教的结果。还有对女性,女神的赞美,在很多哥特美术作品,音乐中都可以看出,例如MV中仙音,暗潮中的女主唱形象的塑造。很多哥特图片中运用的五瓣玫瑰也是赞美女性的特质得象征。还有上面哥特小说中提到的灵与肉交融的神圣婚礼“神婚”仪式,古人认为男人只有与女人肉体上的结合,才能成就精神上的完善,并因此获得认知感知神性,性的仪式被认为是男人与女人借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为。
这些都让我们觉得可能哥特和其他早期古老宗教一样神秘神圣。说这些是想说明哥特文化随着基督教与异教混合流传下来,并深入宗教,就像欧洲各大教堂,所以你用心体会都不难发现。
个人认为现在的恐怖电影都或多或少加入哥特元素,与宗教,黑暗有关,例如这些我看过的《剪刀手爱德华》《理发师陶德》《夜访吸血鬼》《吸血鬼女王》《黑夜传说》《寂静岭》《德古拉》《范海辛》《指环王》《加勒比海盗》(海妖)《哈利波特》(伏地魔),前面几部大多都和吸血鬼有关,因为吸血鬼与哥特族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面色苍白,黑衣,讨厌阳光,喜欢黑暗,躺棺材里睡觉,邪恶妖娆血腥的美,高贵优雅不可一世。后面的大多是现代大片,其中的哥特元素都被用在反面人物身上,毕竟一般人还是喜欢正义和常人所能接受的美。
~~~~~~~~~~~~~~~~~~~~~~~~~~~~~~~~~~~~~~~~~~~~~~~~~~~~~~~~~~~~~~~~~~~~~~
下面的资料出自百度哥特小说吧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影片。众所周知,当时的电影刚刚诞生不久,还处在幼稚期,完整的有故事情节的影片还是凤毛麟角,电影特技也是简单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采用了纪录片的形式,为我们在银幕上复现了一些有关“巫术”的影像资料。说是纪录片,但其中的镜头基本上是摆拍的,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倒更像是一部专题片。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电影。由于影片的主题过于超前,《历代的巫术》遭禁映达数十年之久,到二战以后才被解禁。值得玩味的是,历史上的哥特民族可能也正是来自于瑞典所在的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相隔千年之后,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人类第一部哥特电影。
不过第一部有影响的哥特电影却是来自德国,在《历代的巫术》诞生一年之后,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事实上,影片中的主人公正是那位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笔下的臭名昭著的德古拉伯爵,只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茂瑙才给它改了个名字,不过此举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影片上映后,版权方面就一直麻烦不断,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尘埃落定的说法。不过,影片本身确实是非常成功,甫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轰动,茂瑙也凭借此片奠定了自己大师级导演的地位。《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也成为了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德国影坛,正是表现主义电影处于统治地位的阶段,而除了《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以外,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泥人哥连》,也是一部很出色的哥特电影。只不过由于《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致于《泥人哥连》几乎都被人遗忘了。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的巨大影响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此时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好莱坞对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自然是来者不拒,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便依照斯托克的原著小说原原本本的将吸血鬼德库拉伯爵的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便是影片《吸血狂魔》。该片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哥特电影,上映后同样是好评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本片的主演贝拉·卢戈西,他所刻画的吸血鬼形象是如此的深入人心,以致于在他死后多年,还有人坚信他本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方兴未艾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所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银幕上的恐怖来得要可怕得多,在战争年代,人们在电影里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灵魂的抚慰,而不再是宣扬死亡、痛苦的哥特电影。
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电影产业也逐渐回暖,而哥特电影也再一次被纳入到了电影创作的轨道上。1958年,在德库拉小说诞生的地方——英国,这位大名鼎鼎的吸血鬼伯爵又一次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这便是特雷西·菲舍尔所拍摄的影片《德古拉的噩梦》。该片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影片开始,吸血鬼开始拥有又长又尖的獠牙,只要一张开嘴就会露出来。而主演克里斯托弗·李出色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他五十来岁、高大英俊、两鬓花白、举止威严,神情兼具贵族的优雅和兽性,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样板。可以说,《德库拉的噩梦》奠定了至今为止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
1959年,法国导演乔治斯·弗郎吉所拍摄的《无颜之眼》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了黑白影像的电影,摄影术运用精湛、画面效果精致、情节离奇恐怖,让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影片的诗意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另一种全新的气质,极大的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不过总的来说,从战后一直到80年代,哥特电影还处于发展期,势头较弱,数量也不多,有影响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除了上面所提及的那几部以外,就得算1979年赫尔佐格所翻拍的他的前辈茂瑙的那部成名作了。赫尔佐格号称“德国四大导演”之一,辅之以克劳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绎,赫尔佐格版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在50年后取得了不亚于茂瑙版的成功。
在整个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电影得算1983年好莱坞出品的《欲望》。这部由托尼·斯科特导演、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影片同样以吸血鬼为题材,但在这部影片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而是把女性吸血鬼作为了主角。当然在此前的影片中,也出现过女性吸血鬼,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则彻底突破了吸血鬼的既有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而又危险的女性吸血鬼的标准形象,也成为后来者模仿的标版,在此后的影片中所出现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离不开《欲望》中所塑造的那个模式。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一个名叫蒂姆·波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个名叫强尼·戴普的演员,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掀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天才的蒂姆·波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波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强尼·戴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波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为我们描述出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坚定了好莱坞制片人们投资哥特电影的决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库拉伯爵终于再一次粉墨登场了。这一回,掌镜的是好莱坞“教父”级导演科波拉。科波拉网罗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大手笔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横亘数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情四百年》。《惊情四百年》以好莱坞的方法彻底重构了德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给流传了几百年的德库拉传说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影片大气恢弘,特技眼花缭乱,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很快席卷了全球的电影市场。
90年代初的哥特电影浪潮并不仅止于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都开始对哥特题材感兴趣。199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振臂一呼,好莱坞三大帅哥便齐集麾下,为我们集体奉献了另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一般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恐怕在于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了。影片的时间跨度达数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横跨欧美两大洲,向我们全景式的展现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并存的吸血鬼世界,并别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出了它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夜访吸血鬼》是如此的成功,以致于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就此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在此后20、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也不会有超过他们的同类型电影了。
在吸血鬼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部名为《乌鸦》的电影闯入了哥特影迷们的视野。相对于好莱坞主流大制作而言, 《乌鸦》显得更独力、更 另 类、也更cult一些。
时光进入21世纪,哥特电影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一向以艺术气息浓厚著称的法国人也没有放过哥特电影的创作。2001年,一部名为《狼族盟约》的法国电影让全世界的哥特影迷都惊喜不已。该片以法国乡间关于吃人巨兽的真实传说为蓝本,糅合了悬疑、巫术、惊悚、异域等多重色彩,精致而又细腻的在银幕上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以哥特文化为背景的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两年之后的2003年,法国人则给哥特影迷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这一年,法国人制作出了一部出色的3D动画片《盖娜》。《盖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广泛影响力的哥特动画长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莱坞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国人对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影片中邪恶外星生命体的形象,妖魅、高贵、危险、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贯的典型形象的特征。在该片中,邪恶的外星生命以植物汁液为食,强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其采集,实际上这里的植物汁液正应对着传统哥特文化中的人类鲜血。此外,外星人的统治是通过巫师、祭祀对人们的精神控制来实现的,可以理解为是该片的创作者依托科幻背景对宗教内容的一次全新演绎,反映了创作者们对宗教传统的独特反思,而这种反思,正是承袭了哥特文化中的异教传统。
时至今日,史诗性的哥特电影浪潮已经过去,但哥特电影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同时,哥特电影也开始向传统的类型片靠拢,逐渐融合了其它传统类型片的特点,使得观众们接受起来更加容易。2003年的美国影片《吸血鬼女王》就是个中代表。这是一部以经典吸血鬼题材为主题的电影,但在这部影片中,融合进了街头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摆脱了以往白人男性贵族的身份设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节奏明快,音乐强劲,可以说,这是一个黑人街头版的吸血鬼故事。此外,2003年的《黑夜传说》和2004年的《范·海辛》则反映了哥特电影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两部影片都结合了好莱坞惯用的动作片特点,极尽动作、打斗之能事,如果去掉其中的哥特背景,则是不折不扣的动作片。而且,两部影片都以哥特文化中最经典的两大传统形象——吸血鬼和人狼为主角,在银幕上让二者大打出手。《黑夜传说》讲述了人狼和吸血鬼相爱的哥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范·海辛》则以传统的德库拉故事为母题,把其中的吸血鬼克星范·海辛博士直接变成了人狼,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这些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哥特毕竟是德国起源的欧洲文化,在国外的网站上资料更详细,这些大部分也是翻译过来的,有能力的话可以自己去看看看,翻译下作为论文的依据。
华丽型元素法师PK加点
洗了几次点,感觉还是华丽系的元素最好玩,比那些固定技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且技能中间没有间隔,这个是最重要的。先从加点开始教给大家,等会再说装备的问题:
南 瓜: 10级 前置
小光球:10级 前置
咪 咪: 10级 配合华丽效果
年 糕: 20级 这个技能+到20级,知道是什么效果么?那就是年糕咯~~~这个是我主攻技能,特别的猥琐,O(∩_∩)O哈哈~
空中释放南瓜头: 加上吧,这个是非常好用的技能,尤其是逃命的时候......非常的猥琐......
魔法记忆:必满 大家都知道不蓄力和蓄力的魔法伤害吧?这个是提高释放速度外,最重要的是减少蓄力时间,今后装备也是能加魔法记忆的尽量加这个,而且时装也要加这个!
魔鬼秀:满 这个技能必须满,配合一身释放装,虽然是20秒,但效果非常的理想~所以叫‘魔鬼秀’。。。。
移动施法:满 必须满的技能 加1级跑的比蜗牛能快一点吧...如果你不想被虐那就加满,无论是跑位回击,或是追人,这个技能都相当的好用~~
元素点燃:不加,不是我不想加...是SP真是不够喔...所以经过考虑,武器好还是决定一切的,所以这个技能只能PASS掉了,而且,最重要的是PK的时候,上场只加两个BUFF,一个是盾,另外一个是魔法秀,时间也可以节省下来,当然,魔法秀也可以找好时机再加,不一定是上来就一定要加的~~尽量避免浪费。
烈火冲击: 满 这个技能相当于枪手浮空弹,而且加的越高,无论是范围还是浮空力都会随着等级的提高而强大~~一般来说元素的控制技能莫过于这个了~~ 加吧,PK场想厉害~~那就不用考虑咯!
雷旋:5级 前置和防身
冰墙: 满 跟着等级走 这个技能有人说不用加太高,效果跟1版的时候威力完全是两种概念,可我看好的并不是威力,而是缓速的效果!冰墙加的越高,缓速的效果越是强大~~
黑球: 1级 配合华丽
元素精通: 统统PASS掉。等元素出觉醒不一定什么时候了! 主要是没有SP,如果够,我真的都想加满,就像元素点燃一样。。。直接PASS吧,PK场赢了以后不单一是加HP,而且MP也跟着一起回复!虽然能提高魔法的抗性和威力,但我个人感觉,元素依靠的还是跑位,还有武器的加成。
说一下大招:
大脑袋:1级
极冰:1级
天罚(天雷):1级
其他小招:
落花掌:1级
BUFF消除:1级
魔法盾:5级
舒露露:1级 (与召唤,机械师PK的好技能,虽然不抗打,但是足够引怪用,无论是PK还是升级都很好用!)
小草人:1级 (动感小草人逃命专用,各种各样的姿势实在是幽默。。。)
跃翔: 1级
快速起身:1级
好啦!现在点全部加完了,我说下装备啊~~~小女装备不好!应该说特别的烂,我就把我身上穿的释放装备跟大家说一下吧~~
肩膀:羽灵护肩
衣服:碧海,或者贵族。
裤子和腰带是搭配的。。。什么来着。。就内个45-50的装备。。。忘了名字了。。。。加6%释放。。。吧……好像是%……¥%#%忘记了。。。。。。╮(╯_╰)╭。。。无所谓了!
鞋:加2%释放。。。。名字也想不起来了 囧X﹏X。。。。
武器:50级紫 (如果有钱就换成魔音最理想)
首饰,手镯是11墨竹,戒指是10贤者。项链是兔神(如果有钱就换玛尼)。
恐怖电影的心理探索~~
摘要:自从电影这个视觉娱乐游戏产业化以来,恐怖片一直是西方电影票房的法宝之一,不论大制作还是小成本都能够观者云集,在或者竞争激烈或者低迷黯淡的电影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近几年来,欧美和日韩的恐怖片大举“进军”中国的电影市场,得到了很热烈的反应,尤其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甚至风靡一时,也因此刺激了现在以通俗恐怖故事为代表的恐怖文学的飞速发展。在恐怖电影的发烧友中年轻人主要以大中学生为代表,而且人们通常的认知中乖巧胆小的女孩子在欣赏恐怖片的欲望和痴迷程度上丝毫不逊色于男孩,甚至大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架势,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讨论。恐怖电影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远非通常意义的美好、愉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恐惧是个体面临外部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一种情绪体验。这本应是一种人们极为回避的体验,那为什么还有那么人喜爱恐怖电影呢?甚至在年轻人中,对恐怖刺激的体验是趋之若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个性和叛逆的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作为原动力吗?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从心理学方面来浅析一下,恐怖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以及心理基础。
关键词: 恐怖电影、心理学、本能、反应
正文:
恐怖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拥有着大量的观众。人们在颤栗与尖叫中,却不由睁大惊恐的双眼。一幕幕惊栗的场景,叫人既喜爱又害怕。在电影诞生的最初10年里,法国电影大师梅里埃就拍摄了200多部幻术,神怪和特技影片。这些片子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因其惊悸的效果而被人们视为电影史上最早的恐怖片。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响片具有深厚的心理学内涵,让人在颤栗惊恐中欲罢而不能,因此他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开拓者。当今美国的梦工厂好莱坞是恐怖大餐的热心制造者,如《驱魔人》、《闪灵》等都拍得血腥残暴、十分逼真。
虽然拍摄的时代、技巧、技术有别,但这些电影的初衷是一致的,无非是激起人们内心最大恐惧。而这非但把人们吓跑,反而让他们感到刺激上瘾。这看起来仿佛违背常理。从人们行为的通用理论来说人类总是在追逐快乐,逃避痛苦。但我们又该如何解释人们热衷于去做看恐怖电影这个会引起负面情绪的事情,?如此多的人乐此不疲地恐怖电影,一连两个多小时沉浸在恐惧中,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能从恐惧中获得什么?
一.从影片中得到的恐怖体验是个人和人类的成长相关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被恐惧包围着长大的。作为个体的人类,每个人都有童年时期的恐怖心理体验,因为经历惊险与恐怖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开放幻想、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欧美恐怖片中,经历惊险与恐惧的主角常常是儿童,受到惊吓的儿童形象正好与观众在童年时期积淀下来的恐怖心理感受引起共鸣。心理学家说看恐怖片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要,而在电影学者眼里,恐怖电影则是此类观众的一个心魔:在恐怖电影里寻找自己的悲伤童年或者某种潜意识。看恐怖片的愿望,是在观众蒙眬的潜意识中存在的。对于会使我们感到恐怖的事物,对于恐惧这样令人难忘的心理体验,人类有着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既对危险有着本能的远离躲避反应,同时又无法抗拒其对人性好奇与猎奇心理的诱惑。恐惧感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需要。而作为这种恐惧需要的产物:恐怖电影是最大众化也最形象直观的娱乐艺术形式。
实际上,不仅个人是被吓大的,人类整体也是被吓大的。正因为恐惧心理的存在,原始人类才能在危险面前自我保护得以生存,而面对恐怖事物既害怕又受诱惑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在其个体与群体进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本能。
我们知道,当人第一次看到蛇的时候都会本能的感到害怕。为什么会这样?蛇没有伤害过他,蛇的样子也不像会对人构成多大的威胁,但人还是会害怕;而从更深的角度,在《圣经》中,是蛇诱惑夏娃犯罪,为什么不是别的动物来承担这个角色?一些研究人类心理的学者认为,这缘于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居住在森林中的最初的人类来说,遭到蛇咬很容易死去,这样,对蛇有着害怕的、小心翼翼地远离蛇的人有更多机会活下来,因此,在人类的意识深处,隐藏着来自远古的对蛇的天然恐惧。人类文化心理中对蛇的恐惧,对这种恐惧的重视与自觉,使蛇成为邪恶的象征。但是,即使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人认为,蛇诱惑人类犯了罪,但也由此开启了人类的智慧。这是因为在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有着这样的特点,那就是会受到相反方向的力的作用,对于所害怕的东西、被禁忌着的东西,又会产生接近与向往,说得白一些,就是会产生想探个究竟的意愿。基于这样的逆反心理特点,我们对于引起恐惧的事物,如恐怖电影所产生的既害怕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也就很容易解释了。简单说来,对于恐怖对象的这种矛盾心理,其中所包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是人们得以学习的心理基础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大致认为,人们喜欢观赏恐怖片的原因之一,在于电影中所揭示的恐怖经历引发了观众自身的恐怖心理体验,对于恐怖体验的需要,甚至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
我们也看到,恐怖片中引起恐怖的对象,不管是自然的还是幻想的,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神秘,其实质就是人们对它们不了解、无知。因为人对于恐怖对象的矛盾心理,要经历:害怕、力图接近与了解、克服害怕,再面对新的恐惧这一个循环的过程,这一消解恐惧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消除未知,获得知识的过程,大而化之就可以看做是人类进化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由此可见观看恐怖片不仅仅在于锻炼心理承受力,同时也在形成一种心理技能,一种成长的技能。
二.观看恐怖电影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对于观众来说,看恐怖片简直就是一场连续的心理游戏。而随着游戏的不断“升级”,观看恐怖电影的第一个后果就是经历恐怖心理体验的心理承受力被提高。实际上,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多人看恐怖片的目的之一。随着心理承受力的提高,事实是恐怖片被“战胜”了。那么,除此之外,看恐怖片还会产生哪些心理感觉?
人类心理上确实会对很多东西感到恐惧,恐怖片通过对恐惧心理的强化与疏导,使恐惧感不再是折磨人的东西,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恐惧心理对人的心理与身体的伤害。一位大三学生说,大部分人在看恐怖片时会感到肌肉紧张、心跳加快、出冷汗……在这之后竟是难以言语的轻松之感,“我很安全,还活着,真好。”——也就是说,他前面所描述的那些“恐怖”特征只是一种虚拟的心理体验而不是真正的恐怖经历。人们都有一种天生的涉险意识,恐怖电影可以向人们提供营造恐怖环境形成恐怖体验的素材和条件,以达到构架出另一种非常规生活的氛围,满足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凡是让人格外恐怖的电影,必然能揭示潜意识中的心理秘密。如果说人做梦是潜意识经过改装后的表达,那么看这部电影则是一个逆向过程,即电影故事向你潜意识的投射。而且这种潜意识和象征的映射关系是比较固定的,所以使你内心深处产生恐惧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在你的潜意识中的投射。恐怖片就抓住了某个文化语境中观众意识的最脆弱之处,让他们陷在一种“安全的恐惧”之中,恐惧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而又不真正伤害和威胁到日常生活。这种虚拟特征使得恐怖片的观众在观看电影(经历恐怖)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与放松。这种恐怖电影的虚拟性帮助人们在虚拟的状态下克服对事物的恐惧。人们不希望恐怖事件真实地发生在他们的周围,只是希望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克服他们。恐怖电影制造了令人恐怖的种种危机的同时又能够通过巧妙的叙事技巧将这些危机一一消除,从而在假想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即使大众克服对生活中各种恐怖因素的惧怕。
在看恐怖片的生理需求方面,对于爱看恐怖片的人来说,现实社会所产生的紧张和压抑让人感到空虚、无趣,而人的情绪、神经系统如果一直处于十分规律、平淡,意力长期集中于同一个目标的状态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形成心理压力。决的方法除了休息,更有效的可能还在于使注意力集中于另一个对象,尤其是差异性很大的对象,这种刺激打破平静,才能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从这个层面来讲,看恐怖片这种强烈的刺激的确可以消除这种负面情绪,是一种不错的情绪疏解管道,人们能把现实中的怒气、愤恨通过电影转移,随着影片的画面、气氛而紧张,甚至放声叫出来,这些都是释放压力、放松神经、在心理上摆脱恐惧与焦虑的好方法,用这种方式转化现代人多余的荷尔蒙,这也使我们理解了观看恐怖片之后为何会感到轻松。而这就是恐怖电影赖以生存的巨大心理市场。当然,看恐怖片从来都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就像某些药物一样,服用后即会马上缓解,但药力一过有可能旧病复发。这样,观众就会在心理上对看恐怖片产生依赖,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影院。
三.恐怖电影对人性和心理的影响
亚理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悲剧通过激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来净化这些情绪——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悲剧可以净化人们心中的恐惧与怜悯。也就是说,恐惧心理中的有害成分,因为通过观赏悲剧(引起恐惧的文艺作品)而变得纯洁。在现代的文艺心理学看来,人心理上积压着许多有害的情绪,需要通过相应的艺术欣赏(或创作)来把它们“排泄”掉。这就是“净化”,悲剧之所以有这种功能,在于它作为文艺作品提供了人们与恐惧之间的一个审美距离:就恐怖片而言,那是个危险的东西,但它是电影里的东西,在它面前观众是安全的,因此观众可以不受损害的进入这个游戏,“享受”而不是被迫经历恐怖心理体验及其所带来的快感。在观看这些电影的过程中,那些有害的心理被替代或净化,比如杀人的欲望因为观看凶杀片而得到间接的满足于是不会在真实的世界杀人。这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艺术创作活动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创作和梦一样都是对于潜意识中愿望(尤其是不正当愿望)的满足。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爱德华·安德拉德和约耳书·科恩表示的新研究发表在《消费者研究》上,他们认为观看恐怖电影的人,“人类能够同时体验两种极端情绪看恐怖电影最快乐的时刻,也就是最恐惧的时刻。”这种新奇的情绪体验解释了人们同时经历消极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实际上享受被惊吓,不仅仅享受威胁解除后长舒口气的畅快。“常态下,人们一般愿意选择避免刺激,但是,当他们进入戒备状态,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体验恐惧时也在体验快乐。” 人们这种对恐怖文化的需求,有释放压力、追求娱乐的因素,也说明了我们的人性中对刺激、新奇的趣味和癖好
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刺激除了形成恐怖体验还带来了更多的快感,并且释放了积累在人们心中的恐惧情绪。但从更深层次说,一部好的恐怖作品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邪恶和恐怖的暴露唤起对人类的恶习、缺陷的警醒;通过挖掘人性的深度,展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同时满足人们对神秘主义探索的欲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求。
四.恐怖片意象的心理分析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恐怖片存在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类的一种终极的情感:对死亡的恐惧。而任何一种足以引起这种焦虑的影像都可以给观众带来挥之不去的恐惧。恐怖电影主要有两类:一类涉及超自然力量或世界。人们一直对于自己未知的世界心存恐惧和敬畏,各个民族也都有关于这种恐惧的神秘传说。虽然人类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不能否认,人们依然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依然有许多现象是神秘无法解释。人们在困惑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有着深深的恐怖。而恐怖电影是将这种恐惧和想象形象化了,并加上了时代的特征。而恐怖电影的另一类是有关人性的罪恶。它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层出不夯的凶杀案和各类自然灾难、社会危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恐怖片导演将这些我们在真实生活中真正害怕的东西加以艺术化的包装.将人们内心的恐惧还原在银幕上,使我们对那些对象的恐惧被揭示、被体验,让人们直面这种情绪,并且大部分被释放并克服。
以“血”这一意象为例子,它或许是恐怖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影元素。那么“血”象征着什么?
血与死亡直接有关,而对死亡的恐惧又是人类的终极恐惧,这表现在下述两点: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不害怕死亡,对生命无所谓,人就有可能自己死光,人类的延续就无从谈起;不管科学发达到什么程度,死亡的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有人认为,死亡恐惧是恐怖片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除了血,恐怖片中众多电影元素也都与死亡有关。不过在电影中,一个重要意象的作用是不会如此简单的,“血”决不会只跟死亡有关。对“血”的恐惧也可能与人类某个历史阶段对处女的恐惧有关。美国恐怖片《月光光心慌慌》就是从这个出发点去安排剧情的。血也可能象征着生命所经历的危险,就是每个人出生时候所经历的血淋淋的危险。在《闪灵》中,从门背后、墙缝里喷涌而出的血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诞生时候的流血。生命的脆弱、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直接的威胁。
人在受到威胁时候的本能反应之一是逃避,因此,恐怖片中常常设置了个各种各样的藏身之处。经典鬼片《闪灵》中,小男孩最后的藏身之处是迷宫,直到被他母亲安全带走——迷宫、被母亲带走,这条思路也涉及到为什么恐怖片的主角常常是儿童: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怀旧心理,或者叫退向,即人们想要回到过去的本能,因着这种本能对童年生活进行美化——恐怖片中受到威胁的儿童因此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关注;而从藏身之处来看,最终可能会极端地感到“回到”母亲的子宫才是最安全的,恐怖片中不少藏身之处很容易让人发生这样的联想。
《午夜凶铃》或许是亚洲最成功的恐怖片之一,这部电影里充满了可作为心理分析素材的元素。综合整个电影,我们得出的心理分析结论是:这个电影是在说明一个有心理障碍的女孩的心理体验。它所揭示的人们对于血缘与乱伦之间冲突的恐惧、欲望与禁忌之间冲突的恐惧,抓住了观众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虽然有些观众可能在意识中不懂得午夜凶铃在说什么,但是潜意识却受到了它的感染,它勾起了你的同样的心理冲突。实际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指出,人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心理冲突,这也可以称作同“俄狄浦斯情节”相似的另一种人类对原罪的本能的恐惧。
由恐怖片的地区差异可以看出,对于恐怖邪恶的东西,不仅是个人,整个社会也存在一个心理承受力问题。应该说,人类社会的心理承受力得到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也得到不断的深化。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样,对于个体心理和人格结构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从这种种现象和理论来分析,恐怖片还是有很深厚的心理基础及存在的价值的。
参考文献:《环球科学》杂志 2007年3期
《消费者研究》杂志
《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
《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
《视觉快感、日常生活与心理焦虑——当代泛亚地区恐怖电影心理研究》
《心理分析——对恐怖电影午夜凶铃的意象分析》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心理 电影 恐怖 探索
下面是在网络中找到的~~~,我个人来了个大杂烩。。。希望能有帮助!
1.书名:《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作者:戴维·斯卡尔著(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9月版 [恐怖指数:3]
戴维·斯卡尔的《魔鬼秀:恐怖电影的文化史》揭示了这些恶魔形象与好莱坞等大众娱乐业达成共谋的过程。造梦工厂除了造靡靡之梦之外,也要造一些恶梦,尤其是在大众普遍存在精神危机的时刻,那些靡靡之梦在这时候总是很苍白的。斯卡尔曾与吸血鬼研究的重要学者尼娜·奥尔巴赫共事,对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吸血鬼以及恐怖文化现象有着全面细致的研究。《魔鬼秀》以详实的史料,对好莱坞恐怖电影的形成和复兴时期作了很好的表述,细致地追踪了几部重要电影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关键人物比如陶德·布朗宁的生命轨迹。
2. 当前网络上人气最高的恐怖小说 史上最恐怖校园悬疑故事 作者横
空出世,被称誉为“女蔡骏”《魂行道——湖滨鬼舍》[恐怖指数:
6]
在东湖之滨的某所大学校园,有间破旧潮湿的女生宿舍。
宿舍里的女生苏晓,长期被噩梦困扰。她时常看到厉鬼在走廊里走走停停,游魂在宿舍里进进出出。就连自己的室友,在梦里也露出与平时迥异的邪恶凶光。凶杀、暴力和阴谋,在她的梦里反复出现;冤魂、鬼娃和幻影,几乎让她濒于崩溃。
然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随着一幅张韶涵海报的诡异出现,那些噩梦竟然一个个都变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漂亮的室友神秘古怪、相继失踪;女生楼的看门人午夜惊魂、离奇死亡;学校后山的防空洞幽深曲折、鬼影乱舞;甚至连自己的男友也突然变得行踪诡秘、不可琢磨。冥冥之中似乎一切都在暗示:苏晓一定与每一起恐怖事件都有着牵扯不断的关联……在巨压之下,苏晓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才是这些惊悚事件的真正元凶!
那些无辜死去的人,究竟是被别人谋杀,还是苏晓自己杀了他们却茫然不知?再或者,是厉鬼作祟,魂行当道?在一切即将真相大白的时候,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又将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苏晓将带领读者经历一番让人无法承受的恐怖之旅!
本书前半部分曾在起点、天涯、猫扑等文学网站首页强推,并立即引发掀然巨波,俘获“魂迷”无数,被网友认为是本年度不可不看的校园恐怖绝对经典。
3.夜不语诡秘档案 (个人看过。。。觉得不错,和其他网友意见差不
多)[恐怖指数:4]
4.除了周德东的。。。另外三位中国重量级恐怖小说家的作品大综合
[恐怖联合指数:6]
蔡骏---病毒,诅咒,猫眼,神在看着你,夜半笛声,幽灵客栈,荒村,荒村公寓,地狱的
第19层,荒村归来,玛格丽特的秘密,旋转门............
余以健---死者的眼睛,背后有人,招魂,谁在等你,幽灵信箱.........
李西闽---血钞票,尖叫,死鸟,好女,蛊之女........
以上四位是中国恐怖小说界的领军人物,他们被网友们称之为"四大天王"!而其中,周德东的人气当之无愧的排在榜首,他的小说有种恐怖的魔力,读他的小说会被他牵着鼻子走.蔡骏则是年轻一族比较喜欢的一位作家,他擅长写校园发生的一些悬疑故事.余以健所写的类型就要复杂得多,就像他所说的"上帝的密码藏在云中水中".而李西闽则写一些生活中的恐怖.
5.中国非主流恐怖小说集成 [恐怖联合指数:5]
成刚---沉睡谷,鬼童,阿丝地狱,猎人者,婴骨花园,夜行者,密码王朝........
鬼古女---碎脸,伤心至死(2部)
伊秋雨---死亡诏书
王秀梅---五夜,凶岛,鼠宅,灵猫,零度火焰.........
魏晓霞---死亡时间表,12小时惊魂,鬼谷逃生..........
丁天---脸,命犯桃花.
6.再来一些欧美的~~ 《 木乃伊的诅咒 》 [恐怖指数:7]
木乃伊的诅咒"简介 神秘阴森、让人疑惧的魂灵鬼怪,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怪异案件,古怪离奇、曲折错综的生活故事,均由国外此中高手创作,作者手法娴熟,往往在叙述描写之外,极尽烘托、渲染、铺陈之能事,使得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充满神秘气氛,令人惊异、恐惧的同时也紧紧地攫住了人们的好奇心,让你不能不往下读。......
7.邪恶 作者: (美)弗里曼 [恐怖指数:8]
"邪恶"简介 漂亮的妙龄少女雷切尔突然失踪,传说有连环凶手出没于附近,警探乔纳森?斯瑞德开始调查,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雷切尔始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斯瑞德只能进入她的家庭,窥视这美丽少女的过去。当他每深入调查一步,便会被雷切尔以及她的家庭深深震惊��雷切尔和母亲艾米丽还有继父格雷姆住在一起,她自幼便失去了父亲,由此仇恨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个问题少女虽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般的身材但她的心灵却是扭曲的,私生活极度混乱,表面看似平静的家庭,却隐藏着令人发指的龌龊。 然而,小说的中段风云突变,斯瑞德断定雷切尔早已遇害,而凶手正是她的继父格雷姆!就在大家以为真相要水落石出之际,在庭审现场的众目睽睽之下,却发生了谁都......
8.再来两个日韩的~~ 恐怖推理 (个人认为思维缜密不得不看)(韩)金浩景 [恐怖指数:6]
"恐怖推理"简介 推理是由已知的事实线索推出未知或由已知的某种判断推出新的结论的思考过程。 《推理游戏篇》是以全新的漫画形式演绎的推理故事。它区别于以往单纯地讲述故事,提供答案的旧式,而是将推理故事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出来,间或设置一些猜谜游戏与迷宫游戏。 也就是说,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推理问题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出来,以游戏的形式提高其思考能力。 迄今为止,传统的推理囿于单纯的侦探登场侦破一系列残忍的杀人案这一模式,而本书则取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它由略显荒唐,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推理,流露出些许恐怖和紧张情绪的怪奇推理,以及演绎真情的正宗推理构成。同时还提供了休闲快乐点心猜谜游戏和迷宫游戏......
9. 未知的恐怖 〔日〕出云谕明 [恐怖指数:6]
10. 《鬼吹灯》天下霸唱的完美之作 [恐怖指数:9]
就不用介绍啦!!!o(∩_∩)o...
以上是一些。。。可能还有好多。。。等待发掘。。
魔鬼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魔鬼秀儿玩、魔鬼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魔鬼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