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礼乐文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礼乐文明是一种尊重人情的文化体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孔子为何推崇“礼乐”?“礼乐文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作者:卜殿东
《礼记·乐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话中明言“乐应天”、“礼配地”,而后又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记》又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可知儒家有德者或圣贤的标志就是“礼乐皆得”,其中“乐”就是“天德”,主“时间性”;“礼”就是“地德”,主“空间性”。那么为何“乐”为“天德”?又为何“礼”为“地德”?或者说“天德”、“地德”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说到“天地”境界,必须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看看《易经》原典的说法。《易·乾卦》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又《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知“天德”即“乾德”,就是“变化自强”之德。我们再来看《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知“地德”即“坤德”即“顺天载物”之德。于是“礼乐”之用就是效法“乾坤”之道,上达“天地境界”。
我们要知道,古人讲“天地”实际就是以其象征“道器”。“天”就是“形而上”之“道”;“地”就是“形而下”之“器”。“天(道)”迁流不息、自本自根、不可名状,然万物皆统一于“道”,“道”是最大、根本、唯一的“存在”。以其变动不居、变化流动,故以“乐”象之(音乐的流动性,所谓“逝者如斯”、“岁月如歌”。主“时间性”);以其乃“唯一存在”故万物皆“同”,故曰“乐者为同,……同则相亲”。
“地(器)”表万象森然。其万物并作,纷繁复杂、各具其性。故主相“异”;以万物各得其名、各安其份、相互依存,而人类社会亦须如此方能和谐共荣,故以“礼”象之(主“空间性”),故曰:“礼者为异,……异则相敬”。于是“同则相亲”故主“和”;“异则相敬”故主“序(秩序)”,故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又“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可证“礼乐”者,乃“天地”境界,不可偏执,偏则非“流”即“离”(“流”者,亲而无序,无序则乱;“离”者,疏而不和,不和则争),唯执守中道而行,庶几近之。《乐记》有云:“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此乃先知之言也!
夫近日之社会,以“现代性”相尚,日新月异、只争朝夕,是为“乐胜”之世,“乐胜”则“流”,“流”者,不断打破传统规则秩序却如水之就下以致每况愈下,其以“时间性”的“现代”文明为其显性特征。然“流”则必“忧”,乐极生悲,比如举世皆认为人定胜天,故狎“天”(大自然)而为乐,是乃有环境、资源、道德之忧。故而今日当务之急则须以“礼”矫“乐”之偏失,自我约束,敬畏自然,克己复礼以挽救人道之偏。如果说“乐”代表“进取”,那么“礼”则代表“固守”,一味“进取”并不绝对就是好的,所以说“乐胜则流”。而适时“固守”也不一定就不好,当“乐极则忧”的时候固守原则甚至某种不同流合污的“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所以《乐记》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教人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安分守己。即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什么地步做什么事,不要过“分”,要在变动中保持秩序,乃于个人是谓“克己复礼”,于社会是为“礼乐文明”。因为:1、首先干好本分才能企望提高、进步而成就、升格为新“分”。比如学生就要好好学习(本分),才能以后有一个好前途(未来新“分”或“可能性”)。2、“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一个人的现在的名“分”、身“分”变了,就要安守新的“分”,而不能再固守旧“分”了,否则也是不“安分”,比如已经成家立业了(新“分”即“本分”)却仍然旧习不改贪玩恋新(旧“分”成“非分”)。因此“安守本分”这句话其实并没错,我们“现代人”正须要“安守本分”,回归于“安分守己”。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1)由于当时的文明重心在晋陕峡谷一带,华夏族自称中国,称周围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认为他们为化外之民,故称中国为礼仪之邦。今日之中国,可谓陆沉,为政者不知廉耻,传道者沉浸于私利,去礼仪远矣!
2)礼者,周礼之谓也。周朝是三代文明最发达的,礼仪制度完备。昔孔夫人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奠定了传统礼仪的基础,又为儒家推崇,很重要,《礼记》也是重要史料。
3)礼乐是别尊卑之制,是高级统治者掌握文化的标志。礼乐是和政权联系在一起的,故说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标志着王权的衰微。
礼乐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传统的“礼乐文化”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为何推崇“礼乐”?“礼乐文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作者:卜殿东
《礼记·乐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话中明言“乐应天”、“礼配地”,而后又说“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记》又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可知儒家有德者或圣贤的标志就是“礼乐皆得”,其中“乐”就是“天德”,主“时间性”;“礼”就是“地德”,主“空间性”。那么为何“乐”为“天德”?又为何“礼”为“地德”?或者说“天德”、“地德”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一说到“天地”境界,必须要回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看看《易经》原典的说法。《易·乾卦》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又《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知“天德”即“乾德”,就是“变化自强”之德。我们再来看《坤卦》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知“地德”即“坤德”即“顺天载物”之德。于是“礼乐”之用就是效法“乾坤”之道,上达“天地境界”。
我们要知道,古人讲“天地”实际就是以其象征“道器”。“天”就是“形而上”之“道”;“地”就是“形而下”之“器”。“天(道)”迁流不息、自本自根、不可名状,然万物皆统一于“道”,“道”是最大、根本、唯一的“存在”。以其变动不居、变化流动,故以“乐”象之(音乐的流动性,所谓“逝者如斯”、“岁月如歌”。主“时间性”);以其乃“唯一存在”故万物皆“同”,故曰“乐者为同,……同则相亲”。
“地(器)”表万象森然。其万物并作,纷繁复杂、各具其性。故主相“异”;以万物各得其名、各安其份、相互依存,而人类社会亦须如此方能和谐共荣,故以“礼”象之(主“空间性”),故曰:“礼者为异,……异则相敬”。于是“同则相亲”故主“和”;“异则相敬”故主“序(秩序)”,故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又“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可证“礼乐”者,乃“天地”境界,不可偏执,偏则非“流”即“离”(“流”者,亲而无序,无序则乱;“离”者,疏而不和,不和则争),唯执守中道而行,庶几近之。《乐记》有云:“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此乃先知之言也!
夫近日之社会,以“现代性”相尚,日新月异、只争朝夕,是为“乐胜”之世,“乐胜”则“流”,“流”者,不断打破传统规则秩序却如水之就下以致每况愈下,其以“时间性”的“现代”文明为其显性特征。然“流”则必“忧”,乐极生悲,比如举世皆认为人定胜天,故狎“天”(大自然)而为乐,是乃有环境、资源、道德之忧。故而今日当务之急则须以“礼”矫“乐”之偏失,自我约束,敬畏自然,克己复礼以挽救人道之偏。如果说“乐”代表“进取”,那么“礼”则代表“固守”,一味“进取”并不绝对就是好的,所以说“乐胜则流”。而适时“固守”也不一定就不好,当“乐极则忧”的时候固守原则甚至某种不同流合污的“退步”就是最大的进步。所以《乐记》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教人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安分守己。即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什么地步做什么事,不要过“分”,要在变动中保持秩序,乃于个人是谓“克己复礼”,于社会是为“礼乐文明”。因为:1、首先干好本分才能企望提高、进步而成就、升格为新“分”。比如学生就要好好学习(本分),才能以后有一个好前途(未来新“分”或“可能性”)。2、“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一个人的现在的名“分”、身“分”变了,就要安守新的“分”,而不能再固守旧“分”了,否则也是不“安分”,比如已经成家立业了(新“分”即“本分”)却仍然旧习不改贪玩恋新(旧“分”成“非分”)。因此“安守本分”这句话其实并没错,我们“现代人”正须要“安守本分”,回归于“安分守己”。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的主旨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既有内在的源于自觉意识的道德规范,又有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用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可以加强社会的亲和力,并对人的社会化施予积极影响。礼乐内在的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人性的平衡、升华,生发“礼尚往来”、以“诚”相待、以“信”相许、以“义”相重的情操,从而实现主体与外界的和谐,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 改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面向世界,与各国人民一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无疑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建设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追求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礼乐文明进行批判地继承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在孔子心目中一直是君主权威的象征,是统治工具的体现。被仁统领的礼,最大的特点当然还是秩序、等级与差别,这种“仁者爱人”之爱,也是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有差等的爱。礼乐强调严密的等级也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传统礼乐文明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
“礼乐无常制”,应该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包含很多具体内容,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内容当然都带有现代生活的特点,但是和传统礼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礼乐文明具有值得开掘吸取的价值。比如其中对中和之美的爱好,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对道器合一的向往,对人格尊严的歌颂,对社会和谐的规划,对艺术目的的设计,对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今天许多有识之士为保护传统文化多有举措,主要集中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如民间工艺、古建筑、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戏曲等等,仅仅这些,不足以有效地捍卫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
(三)保护文化延展性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需要
礼乐文明是中国自周代以来直至清代近三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礼的精神。
礼乐文明的优良传统也将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与奥林匹克“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精神交相辉映。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仪式、乐舞其实是与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和仪式相仿佛的。“礼”中的“乡射礼”和“大射仪”,分别是乡村和诸侯举办的运动会。这些射箭比赛自然也有规则和竞争,不过,比赛前要相互行礼,比赛后一起喝酒,所以孔子说“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这是友谊和谐的竞争。礼乐中的乐舞则类似于体操,人们在音乐中且歌且舞,行进跳跃,从而追求躯体与灵魂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奥运”是文化交流的奥运,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次伟大的握手。中国礼乐文明的秩序与和谐理念,是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的一份富有价值的思想,它将展示中华文化的东方神韵,并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维护和平,与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美好心愿 。
关于礼乐文明和礼乐文明是一种尊重人情的文化体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礼乐文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