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设计 > 制服番号的简单介绍

制服番号的简单介绍

发布于:2022-11-10 作者:沫沫 阅读:159

今天给各位分享制服番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桥本奈奈未的主要作品

1st-ぐるぐるカーテン/窗帘围绕

ぐるぐるカーテン/窗帘围绕

会いたかったかもしれない/可能想见你

乃木坂の诗/乃木坂之歌

失いたくないから/ 不想失去的话

白い云にのって/乘着白云

2nd-おいでシャンプー/来吧洗发水

おいでシャンプー/ 来吧洗发水

偶然を言い訳にして/把偶然当作借口

ハウス!/House! 

心の薬/心药

3rd-走れ!Bicycle/冲吧!Bicycle

走れ!Bicycle/冲吧!Bicycle

音が出ないギター/ 无声吉他

人はなぜ走るのか?/人为什么要奔跑呢?

せっかちなかたつむり/性急的蜗牛 

4th-制服のマネキン/制服模特

制服のマネキン/制服模特

指望远镜/手指望远镜

5th-君の名は希望/你就是希望

君の名は希望/ 你就是希望

シャキイズム/脆脆主义

でこぴん/弹弹脑门

ロマンティックいか焼き/浪漫章鱼烧

6th-ガールズルール/Girls‘ rule

ガールズルール/Girls‘ rule

世界で一番孤独なLover/世上最孤独的恋人

人间という楽器/人类的文书

7th-バレッタ/发夹

バレッタ/发夹月の大きさ/月亮的大小

そshy;んなバカな・・・/那么傻

やさしさとは /温柔的是

8th-気づいたら片想い/惊觉只是单恋

気づいたら片想い/惊觉只是单恋

ロマンスのスタート/浪漫的开始

孤独兄弟/孤独兄弟

吐息のメソッド/吐息的方式

9th-夏のFreeEasy/夏天自由自在

夏のFreeEasy/夏天自由自在

その先の出口/前面的出口

何もできずにそばにいる/无能为力的待在你身边

10th-何度目の青空か?/第几次的蓝天

何度目の青空か?/第几次的蓝天

転がった钟を鸣らせ!/最终钟鸣 !

Tender days/Tender days

11th-命は美しい/生命如此美丽

命は美しい/生命如此美丽

立ち直り中/正在振作中 乃木坂派(2013年10月22日,双叶社)

季刊乃木坂vol.3凉秋(2014年9月4日,东京News通信社) AKB48 重温时间最佳曲目1002012(2012年1月19日。注:首日登场并演唱其出道歌曲「转转窗帘」)

16人のプリンシパル(2012年9月1日-9月9日。注:每场公演都分为两个部份。第一部份包括歌曲表演、成员自我介绍和舞蹈审查环节,然后观众在中场休息时投票,决定于第二部份演出的16名成员。第二部份为音乐剧表演,名为「爱丽丝 in 乃木坂」。成员于投票中得票越高,就能饰演越多戏份的角色,得票最多者会饰演主角“爱丽丝”)

お台场合众国2012 ~めざましLive(2012年9月12日)

乃木坂46 1st Year Birthday Live (2013年2月22日。)

ZIP!春フェス(2013年4月28日)

16人のプリンシパル deux(2013年5月2日-5月13日)

真夏の全国ツアー2013(5月23日in福冈、5月27日in大阪、5月28日in名古屋、5月30日in东京)

お台场合众国 めざましLive(2013年8月1日)

ZIP!SUNDAY拡大版 乃木坂46秋田初Live SPECIAL(2013年8月4日)

夏日的全国巡演2013 FINAL!(2013年10月6日。注:真夏の全国ツアー2013的追加场,于代代木第一体育馆演出)

日本武道馆単独ライブ(2013年12月20日。注:乃木坂46首次登上日本武道馆的演唱会)

ロックの学园2013「第1夜」(2013年12月15日)

フジテレビNEXT めざましLIVE ISLAND TOUR 2013(2013年12月29日)

めざましLIVE ISLAND TOUR 大阪公演(2014年1月26日)

乃木坂46 2ndYear Birthday Live (2014年2月22日。)

ZIP!春フェス2014 Day2(2014年4月27日)

16人のプリンシパルtrois(2014年5月30日-6月15日)

JAPAN EXPO 2014 in 巴黎(2014年7月4日)

真夏の全国ツアー2014(2014年8月16日in大阪市中央体育馆) 乃木坂46 1ST YEAR BIRTHDAY LIVE 2013.2.22 MAKUHARI MESSE(2014年2月5日普通版发售,2014年2月26日蓝光版发售)

NOGIBINGO!(2014年3月7日发售)

剧场版「BAD BOYS J 最後に守るもの」 (2014年5月28日发售)

NOGIBINGO2!(2014年9月12日发售)

24时间女优―待つ女―(2014年9月17日发售) 乃木坂って、どこ?(东京电视台制作,2011年10月 - )

乃木坂浪漫 (东京电视台制作,2012年4月2日-2012年9月27日)

GiRLPOP TV(MUSIC ON! TV,2012年9月15日-)

川柳女子(日本电视台制作,2013年4月8日-)合作演员:佐藤仁美、平田薫、川村エミコ、白鸟久美子。这个环节以讲述工作族女性日常的喜怒哀乐为主要内容,川柳是一种诗歌形式。

NOGIBINGO(日本电视台制作,2013年7月2日-2013年9月18日)

弁当少女(2013年10月4日-2014年3月21日)MC:桥本奈奈未、松村沙友理、若月佑美。

NOGIBINGO2(日本テレビ制作,2014年1月11日-2014年3月28日)

周刊NBAアクション(2014年1月20日、2014年1月27日)

乃木坂SHOW!(2014年3月1日、2014年4月19日)

みゅ~じキュン(2014年4月4日-2014年9月19日)接档弁当少女

国民/革命军有一段时间穿的军装是黄色的,有点像日军的“昭五”式军装,那是什么时候?

国民革命军的标准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手持苏制7.92毫米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士兵足穿草鞋.军官则配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9 C I T" E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第87师和第88师)。

在原地方军阀部队所属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19师,师长龙绳武)接受了美军装备。

国民革命军的上衣以中山装为标准,但各个时期均有不同变化,如上衣的衣领、口袋式样以及布料色泽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国民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才将所有军服统一:上衣为中山装,衣领较宽,胸口袋无褶襞,袋盖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缘是平齐的,位于第二颗钮扣处,其它方面则和以前相同。

军帽

     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德国军事顾问以中北欧的“滑雪帽”为原型。依据中国人的头型改进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一般来说,国军部队军帽样式较为统一,唯一区别是正面固定护布的钮扣。在改制之初,曾出现过不同样式.如两颗钮扣的、一颗钮扣的,甚至还有没钮扣的,《陆军眼制条例》颁布后即进行了统一。此外,大盖帽在布帽出现后并末被完全取代,很多高级军官仍在正式场合佩戴。

1934-1935年前后,曾出现过一种硬顶的圆筒帽,正面有军徽和一颖钮扣,有的还带有帽带。根据历史照片分析.戴这种军帽的可能是炮兵、后勤等配有骡马的部队。据考证,此帽颇受德国军事顾问的影啊,因为其外形酷似当时德国纳粹党早期准军事组织“冲锋队"SA(STurmabteilung)的。另有一种说法是:这是东北军所戴的军帽,模仿法国Kepi硬顶帽(如法国外籍军团所佩戴的军帽)。但这两种说法前者的可能能性比较大。因为法国的军帽上没有纽扣。

两广部队早期有自己的特色的军帽—一种介于大盖帽和圆筒帽之间的军便帽,样式很其奇特,在归属中央后才被陆续淘汰。

东北军、西北军及晋绥军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采用防寒军帽、即有护耳的毛皮军帽。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东北军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种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图解国民革命军军衔

     军衔

北伐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如图所示,军衔大小以领章上横线条数和立体三角星的数量表示。另外准尉军衔在抗战前及初期为十字纹边,后期改为斜纹边形式。参谋是一边为官阶,一边为竹节(极富有中国特色),突击队/伞兵的军衔则采用白虹贯日的图形:红日代表日寇,寓意我神勇的突击队员像利箭般刺入日寇心脏.给以致命打击。军官章则以黄边进行修饰。其它兵种领章的底色则各不相同,步兵为红色.骑兵为黄色.炮兵为蓝色.工兵为白色.辎重兵为黑色.军医为绿色.宪兵为暗红色.装甲兵则是铬金属色的“克罗米”(chromium),而军校生领章则为圆形。

除参谋外,防空炮兵也有独号的兵种领章,通信兵配属各单位.所以没有单独的兵种色。领章的大小规格和佩带者所穿的制服衣领制式有关。如衣领窄长的,领章就较为细长;衣领较宽的,领章就采用标准的。一般来说,只有在正式场合,领章才佩带在军服上,在战场及操练时都不佩带。领章除部队配发外还可以自行购置,背面印有制造厂或商家的的名称。将官有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后,发给紧制(铜合金)领章,背面印有编号,其他任何人不得自行佩戴。

图解国民革命军官兵的臂章和胸章

 胸章

     陆军官兵的胸章(俗称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胸章背面都印有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时期所提出的“不怕死、不要钱、爱国家、爱百姓”口号。在机关和学校,有些部队还在胸前佩戴珐琅微章,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备案。

 臂章

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如88D(88师)等。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师。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Ⅵ,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军裤与绑腿

国民革命军的军裤极其简单,一般采用西裤的样式,正面开口处用三颗钮扣固定,有两个口袋,臀部则有一个带袋盖的口袋。早期的军裤曾经有类似马裤的样式,但又不像正规马裤那样上腿部分过于宽松,而在膝盖腿处又过于收紧。

国民革命军士兵穿着军裤时需在下裤管处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后来驻印军,虽然全身上下都换装了英美装备,仍然坚持打绑腿。有人以为这是袭自倭国。实则不然绑腿是源自欧洲陆军留传下来的一种习惯。一次大战时美国参战部队也打绑腿(英文称之为 Puttees)。是用一条长布条由膝盖至脚脖处紧密地缠绕。绑腿布一般与所穿的军服同色,但在正式场合着装时,则会打上呢料绑腿。根据外国人的说法,中国军队打绑腿很有特色,总是将绑腿缠绕高至膝盖部位,而国外军队大多只缠绕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部位。绑腿的打法十分讲究,有经验的老兵打出的绑腿既不会因打得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致因太松而松散开来。还有一种极为讲究的打绑腿方法,就是使用两副绑腿,一副先捆扎于小腿较细的部位.再用另一副将小腿整个包实,如此一来可达到整个小腿一样粗细的状态,比较美观。有的人可能会问,以前的军队为何要使用如此麻烦的布绑腿?这是因为绑腿在野战时可以使士兵提高机动性.裤腿不会被地表植物所钩挂,而且在远距离徒步行军时可以避免大量血液在短期间内涌入脚部,造成脚部因充血产生不适。

     军鞋

国民革命军早期穿用的军鞋非常混乱。正式场合以皮鞋为主,在一般作战和训练中,普遍穿着黑色布制软胶鞋。除黑布胶鞋外,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还穿过黑布鞋和草鞋。在北方部队中,如张学良带进关内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等部队习赁穿俗称“懒汉鞋”的黑布鞋,但需要凭一根布条将鞋子和脚掌捆紧,以防脱落。草鞋被视为“艰苦朴素”的象征,因为它往往是就地取材,由官兵自己动手编制,虽不美观.却相当实用。国民革命军穿草鞋的情况在抗战初期并不普遍,后期因物资紧缺,才开始编草鞋。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平时穿皮鞋,战时或受阅时则配有皮靴,但大多都是凭个人喜好穿着,并无明文限定。

军用武装带

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均在腰间系有皮带。士兵系窄皮带,军官系宽面双孔式皮带,并搭配德式斜背武装带。德式武装带最初是用来佩挂军官的佩刀,虽然后被手枪所取代,武装带却因可以展示军人威严而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必然配件和识别标志,但也成为战场上敌人狙击手的绝佳目标(1939年波兰战役之后,德军明令禁止军官佩带武装带)。因此,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政府军政部也明文规定禁止军官扎系武装带上战场。

图解国军陆军一级上将呢料军服

     国民党将官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将官穿着军官甲种呢军服的呢料将官服,样式和一般军服基本相同,只是剪裁讲究,较为合身,略有不同的是将官服的胸口袋盖向下有三个尖角,下口袋也比普通军服略大,腰间佩带“军人魂”短剑,战功卓著的将军佩带蒋介石颁发的“中正剑”。另外,将官还配发仿德制卡其色呢料毛皮衣领大衣,质地精良,尽显军人之威武。

图解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标准装具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的步兵装具

1930年,国民政府形式上拥有约两百多万军队。其中,蒋介石的中央军50万,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各40多万,阎锡山的晋军20多万,李宗仁和白崇禧的两广部队20多万,其它地方武装30多万。庞大的军费开支让中央政府无力承担,因此出现了地方军阀部队自行补给的怪现象。造成装备种类繁多,武器千姿百态。

    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服制条例》后,这些原地方军阀部队的非嫡系杂牌军也陆续换装了中央要求的部分个人装备,但因数量过大,某些原有的武器和装备还需继续沿用,质量和性能当然无法与中央军媲美。

英国造托尼(Tonny)式钢盔是绝大多数地方部队的装备,如晋军、西北军和两广部队都是自行购买装备的。虽然国民政府中央军(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十九路军)也曾使用过这种钢盔,但在整军换装后,就被德制钢盔所淘汰。

草帽

国民革命军所有部队统一使用的一种装备。它用干稻草编制而成,晴天可以避目,雨天可以防淋。上面标有所在军的番号,如“七七事变”中驻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军队所戴的草帽上就标有“二十九军”字样。

     干粮袋

    各地方军阀部队使用的和中央军不同,为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在装满粮食(生米或干馒头)后,将其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与苏联“十月革命”战争时期士兵使用的干粮袋相似。另外有的部队还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这种方法,在中央军数部队中也有少数部队采用。 大刀 ;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的所有部队中除士兵使用的步枪外,还有一个更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武器,那就是用精钢打制的大刀,俗称大刀片。刀对中国人来说绝不陌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被古人评为冷兵器时代的十八般兵器之首。国军中的西北军更是宠爱有加,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人人都会使大刀,就连师长级别的战斗主官也不例外,甚至还专门成立有大刀队(相当于敢死队)。许多中央军部队也都配备,以体现士兵不怕死的精神。

图解国民革命军各地方官兵的冬装(军大衣、皮帽、毛翻领军大衣)

 军大衣

国民革命军普通部队冬季重要的御寒服装,非嫡系部队配发的大衣裁剪与质地都不如中央军。它是由棉布缝制再将内部用棉花添实而成。军官的棉大衣上有多为羊毛、狗毛的毛领。东北军中的军官也有用貂毛、狐狸毛所做的毛领。保暖与做工都比士兵的好。同时还有少量皮大衣装备。

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问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葺事基础。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配德制或仿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创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这套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军制及后来德国军制设计,但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与当时德军的样式相同。例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亮相。战时却很少配发,算是摆设吧。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战斗装具较为简陋,如大家较为熟知的单兵用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携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条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可插近20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枪弹),这种方式最为普遍,从诸多现存照片考证得知,“德式”部队即采用这种。另一种为较短的两条,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还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国民革命军德械步兵师单兵装备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德国体制来建立新的军队。随着德国装备与德式训练的应用。与军火相关的重工业集团、生产设备制造厂、原料供货商,纷纷开始与中国密切交往。1934年,大量的德制装备运到中国,主要有24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即德军FH-18型),20门37毫米战防炮(即德军Pak35/36型)数千支毛瑟二四型步枪,数千支捷克造ZB26轻机枪及瑞士厄利孔(Ore-linkon)公司的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有的通信器材、蔡司望远镜、德制轻战车、架桥器材、防空探照灯等各种装备。

1936年和1937年,德国分别运交2300万和8200万马克军火给中国,其中有150毫米要塞大炮(用于长江江防)、高射炮、步枪、机枪、迫击炮、重机枪、各式弹药、钢盔,以及鱼雷、快艇、通信器材,还有制钢、炼焦、化工等兵工生产设备。在不到10年的时问里,国民政府在长江流域已初步整建起国防工业与新式陆军。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葺事基础。同时,陆军步兵的基本单兵装雀也依照当时德国军事力量的标准进行驻装备.

步兵制式野战装备配德制或仿德制1924年式7.92毫米步枪、德制M35钢盔、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创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弹盒。这套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军制及后来德国军制设计,但许多单兵装具的设计却是与当时德军的样式相同。例如干粮袋、刺刀等。这些装具只在阅兵仪式和正式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亮相。战时却很少配发,算是摆设吧。

     步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战斗装具较为简陋,如大家较为熟知的单兵用弹袋,是帆布制的长形弹袋,携带方式至少有两种:一种是一长条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袋可插近20个弹包,每个弹包可容纳一个弹夹(5发枪弹),这种方式最为普遍,从诸多现存照片考证得知,“德式”部队即采用这种。另一种为较短的两条,或在胸前交叉,有如“X”形,或由两肩挂下,如同倒“U”字形。还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

每名士兵除步枪外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挂于左右胸前,由细布条连接挂于脖子上,绑在士兵的背后加以固定。通过历史资料来看,手榴弹袋也有五联装,甚至还有八联装的,或挂于胸前,或斜背于腰闻。由于当时缺乏反坦克武器,士兵甚至对坦克一无所知。因此只能采用身绑手榴弹冲向日军坦克这种极其惨烈的方式了。

步枪除德制1924年式标准型毛瑟步枪外,其它中央军使用的步枪五花八门,最多的是“汉阳造”和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包括四年式(元年式为6.8毫米,四年式改为7.92毫米)及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十三年式。由于中国与日军一样,把拼刺刀作为一种常用的战术,因此刺刀长度都在500毫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由于枪短,刺刀长达575毫米,但上刺刀后仍比倭国三八式短10毫米左右,许多人引以为憾。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手榴弹束

国民革命军中央军单兵手持上刺刀的中正式步枪,后背大刀片。

德制师配备的枪弹主要有尖头弹、圆头弹和重尖弹三种,另外还有特种枪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尖头弹供中正式系列步枪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使用,圆头弹供“汉阳造”使用。虽然四年式是7.92毫米口径,但有一部分使用圆头弹。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三十年式重机枪使用。

德制M35钢盔原是供新建立的德国空军用,在接受中国约22万顶的订单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立即指示优先供给中国。据目前已知的记载,到1936年共进口了315000顶M35钢盔,1937年开始装备,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嫡系部队都基本配发了M35。抗战初期的山西忻口战役中,前来增援的中央军第85师(师长陈铁)就因为佩戴M35钢盔,而被日军判定为主力部队,遭到猛烈打击。

德制师的军服主要是棉质的。不过据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为卡其短袖衫和短裤。事实上,军官确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绿色军常服。

军用水壶为椭圆形,主要由水壶、水壶套及背带三部分组成,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日式是平底的)。水壶套由橄榄绿色的帆布或呢制布料制成,到抗战困难时期,通常只是一层棉布。中式水壶一直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将德式水壶挂在腰带上不同。 干粮袋(杂物袋)的形状与德式略有不同,携行方式则与早期德式的相同,也是用背带跨肩,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

中国仿德国1930式防毒面具外形与西班牙的类似,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厂在1934年(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设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日产量已达250副,型号定为二四式防毒面具。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国民政府部队所使用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可能来自于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制作过的防毒面具圆筒装,其特征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国民革命军由于数量众多,且物资缺乏,所以防毒面具没有全部装备,只是配发给国民革命军嫡系部队和一些特殊兵种,如防空兵,炮兵等部队。由于侵华日军不履行日内瓦公约,大肆使用毒气,加之国军防毒面具的装备不足,就给广大中国抗战官兵带来了惨重的伤亡。

    中国是使用德国毛瑟手枪最多,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的国家,它被亲切地称为“盒子炮”、“驳壳枪”、“匣枪”、“快慢机”等。另外毛瑟手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称-“自来得”,事实上这是它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 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全自动功能的,又称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Co.)签约,购买:“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足银五十八两。共计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在1911年(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可能是最早引进的文件实例,而速射型要在将近二十年之后才出现。在美国,因为握把的形状,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 handle),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o Glenshaw)公司的目录号码,与毛瑟无关。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ction 96即96型),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与Bolo一样,即有人所称之为的警用型。所谓的Bolo,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俄国**的前身)党人,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一、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虽然仍摆脱不了手工装配,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但整体而言,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比。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汉阳兵工厂、巩县兵工厂、大沽造船所、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重庆武器修理所、衡阳军械局等。 二、修械所、厂、队生产: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在修枪之余,也制造一些军械。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湘西荼陵修械所、八路军梁沟四所等。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有的修械所设备好,材料供应好,则产品较佳。象八路军那样在敌后的修械所,因为钢材来源断绝,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私人游动修枪、造枪商贩: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如走方郎中。史料中说到河北、河南、四川都很多。由一人到数人不等,为地方豪强大户、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支,按客户的意思,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以手工打造。其品质依人而异,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惟妙惟肖。当然,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可能是没有原枪做样子,只是师傅教下来,以讹传讹。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打几发是可以,打多了就会出问题。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 四、舶来品: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经由上海、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购买:“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枪筒九六密理米突、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一千七百杆,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甲(注:假)子弹一个、弹簧一个、弓簧一个、螺丝板一个、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本文件中的盒子炮,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相当特殊。1934年3月12日,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渝,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经尊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 Super Azul,另外还有Royal),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惟枪杆稍短,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则射程当为一致。又,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经尊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合并陈明。”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开支列表中,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共280万法币。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武昌,1938年3月1日:柏林。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请即商订德国八一迫击炮300门,每门配炮弹3,000发,如有现货更好。又购廿响驳壳手枪2万枝,每枝配弹2,000发,如无现货,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总愈快愈好,其价请速详报。中正。”许多经商业渠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在弹仓的左侧,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6发、10发、20发都有,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20发固定弹匣也有,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抗战前到抗战初,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所以,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德械师中的士官大多配用毛瑟“二十响”全自动手枪。他们携带着造型简单的专用皮制枪套,只有半截,上下为开放式,毛瑟枪的木壳枪套直接插入其中。同时还配有毛瑟枪专用皮质弹匣包。正面有可装20发弹匣的弹包12个,用皮带扣系在后腰,“Y”字形肩带分3点支撑弹包组。国军毛瑟枪手在着装时,先将枪套以左肩右肋或右肩左肋的方式背负,再将弹包组穿上,如此手枪套即被固定于弹包组之下,而不会晃动。

楼主,你看这些够解决你的问题不,恰好我也喜欢研究这一段历史,望采纳~!

毛启国:我国地方公安部队体制、番号沿革

我国公安部队由正规公安部队、地方公安部队和边防公安武装组成。地方公安部队指设在专区、县一级的公安部队,亦称“专、县公安武装”。地方公安部队是我国公安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枝江市武警中队1949年-2022年6月的体制、番号沿革,来论述我国地方公安部队(专、县公安武装)体制、番号的变迁 历史 。

武警枝江市中队前身是1951年1月组建的“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枝江县公安中队”。是驻守在湖北枝江县县城的一支担负警卫和监所看押的公安武装部队。是我国公安部队最基层的连队。 枝江县公安中队从1949年10月组建至今,体制、番号历经十次变换,已走过了73年光辉灿烂的战斗历程。

一、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时期(1949年11月-1952年12月)

1949年7月枝江全境解放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枝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枝江县指挥部抽调一个班的兵力,组建“枝江县公安队”,由县政府公安科领导。

1951年1月,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公安武装建设的决议》,正式组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湖北省公安总队。奉宜昌专区公安大队命令,枝江县公安队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枝江县公安中队”,由宜昌专区公安大队和枝江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时期(1953年1月-1955年7月)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全国的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部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

1953年1月,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枝江县公安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枝江县公安中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宜昌专区公安大队建制领导。

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时期(1955年8月-1958年12月)

1955年5月,中央军委、国务院决定对全国公安部队进行整编。7月18日国防部公布公安军番号,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司令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司令部”。新番号自8月1日起正式启用。

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专、县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的命令。命令指出,专、县公安部队自1955年8月1日起,一律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由军队建制改为各级公安机关建制。着人民警察服装,戴人民警察帽徽及胸章。公安部设武装民警局,省、市公安厅设武装民警处,专区设武装民警大队,县、市设武装民警中队。

1955年8月1日,根据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宜昌专区大队命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枝江县公安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枝江县中队”。隶属宜昌专区大队和枝江县公安局双重领导。当年10月,枝江县与宜都县合并后,枝江县中队并入宜都县中队。

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时期(1959年1月-1961年10月)

1958年12月31日,湖北省军区遵照公安部、总参谋部“关于公安部队整编为人民武装警察的指示”,将担负看押和部分警卫、守卫任务的解放军公安部队移交地方公安机关,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1959年1月1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公安总队及所属部队移交湖北省公安厅,改编为“湖北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原“中国人民警察宜都县中队”改编为“宜都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由宜昌专署大队和宜都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五、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时期(1961年12月-1963年1月)

1961年11月23日,中央批转公安部党组《关于改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体制的报告》,决定成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武装警察部队。1962年1月,原“湖北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番号改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北省总队”。原“宜都县公安局人民武装警察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宜都县中队”,干部、战士恢复军籍,隶属宜昌专区武警大队和宜都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六、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时期(1963年2月-1966年5月)

1963年2月1日,遵照中央军委、公安部1月16日《关于改变武装警察部队名称的电令》,从即日起,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改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其建制和领导关系仍按现有规定不变。同年2月,根据湖北省公安总队命令,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宜都县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宜都县中队”。同年11月宜都县拆分为宜都、枝江两县。重新组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枝江县中队”。隶属宜昌专区公安大队和枝江县公安局双重领导。

同年12月7日,经中央批准,公安部队将现行的帽徽、符号样式改为:在陆军帽徽“八一”红星后面镶加公安盾牌,为公安部队帽徽;符号采用原公安军时期的符号;其余配饰均与解放军相同。

1965年6月1日,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样,从即日起取销军衔制度及一系列有关标志,一律佩带新的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官兵一律戴解放帽。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县中队时期(1966年6月-1975年12月)

“文化大革命”前夕,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自1966年7月1日起撤销“公安部队”兵种,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全国公安部队分别整编为独立师、团、营、连和县、市中队。1966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和湖北省军区命令,原“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枝江县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枝江县中队”,隶属宜昌军分区独立营和枝江县人民武装部建制领导。

八、武装民警中队时期(1975年12月-1982年5月)

1974年6月随着边防、武装、消防民警陆续由职业制改为义务兵役制,公安民警中这些警种和移交到公安系统的部分解放军内卫部队统一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隶属公安机关建制,警服为“上绿下蓝”,佩戴72式公安民警帽徽和红领章。

1975年12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湖北省军区将县、市中队仍交归公安机关建制领导,连同县中队担负的任务一同移交。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枝江县中队”改编为“枝江县公安局武装民警中队”。隶属宜昌地区公安处武装民警科和枝江县公安局双重领导。干部战士仍为现役军人,亨受解放军的同等待遇。

九、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时期(1982年6月-2022年7月)

1982年6月19日,党中央批准公安部党组《关于人民武装警察管理体制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负的地方内卫任务及其执勤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警察、边防警察、消防警察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原“枝江县公安局武装民警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枝江县中队”。隶属武警宜昌地区支队和枝江县公安局双重领导。从1984年10月1日起,武警部队陆续配发83式武警制服及帽徽。

1996年11月8日,枝江县撤县建市,武警枝江县中队番号更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枝江市中队”。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的决定》,自2018年1月1日零时起,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实行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武警枝江市中队由原武警宜昌市支队和枝江市公安局双重领导,改为由武警宜昌市支队建制领导。

我国地方公安中队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长壮大的,组建73年来,虽然部队名称、番号和领导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动和调整,但实践证明,它是党和国家不可缺少的一支地方公安武装力量。在国家建设的各个 历史 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光辉业绩,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一支永久驻守在枝江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撰稿 毛启国)

附:资料来源

1、《武警部队大事记1949 2009》 武警政治部编研室编

2、《武警湖北省总队组织史资料》 内部资料 1993年12月印刷

3、《公安部队大事记》 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4月印刷

4、《武警宜昌市支队志》 内部资料 2004年12月印刷

5、《枝江市志》 方志出版社 2012年11月印刷

6、《枝江市公安志》内部发行 2009年12月印刷。

士兵突击中的86749是什么意思?

“86749”在电视剧里是A大队的部队代号。

部队代号没有多少秘密可言,因为这种代号本身是对外公开的。但是门卫(那个门卫是少尉军官、不是士兵,呵呵)问许三多的原话大概是“如果我问你86749是什么部队你应该不会告诉我吧?”。

少尉是故意这么问的,因为他问的已经不是代号而是番号了、番号是保密的——“XX军区XX特种作战大队”是老A的番号、保密,86749是老A的代号、公开,局外人只看代号是不会知道这支部队的隶属关系和性质的。

其实86***是空军的代号,2000年之后就换掉了,《士兵突击》里的士兵佩带的是99式军衔、穿的是05式制服,所以86749完全是一个虚构的陆军代号。

还有,许三多和门卫的这段对话在现实中完全是多余的,安排这么一段情节是为了说明许三多的转变:许三多刚入伍的时候傻乎乎的要把部队装备数量写信告诉他爹、结果害得全体抄写《保密守则》,但是他后来却对其他军官守口如瓶,这就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关于制服番号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制服番号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