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设计 > 雪莱简介(致云雀作者雪莱简介)

雪莱简介(致云雀作者雪莱简介)

发布于:2022-11-19 作者:沫沫 阅读:7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雪莱简介,以及致云雀作者雪莱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诗人雪莱简介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以下是我整理的诗人雪莱简介,欢迎参考阅读!

短暂一生

一个出身贵族、家境富裕的少年,又天资聪颖、俊美异常,他的一生该是怎样一个华美而圆满的故事?[2]

在伊顿公学(黛安娜王妃的儿子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就是在这里上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他的美和聪慧,对学校学仆传统的不肯妥协,激起了同学疯狂的嫉妒,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恼雪团"来专门欺负他。他们把他逼到墙角,撕掉他的书,踢他,掐他,往他身上吐口水。然而他们发现雪莱的眼中冒着一种让人害怕的光芒,于是一哄而散,而他,只是拾起他喜爱的书,默默地走到如茵的草地上。

他一生的基调都在伊顿中学奠定好了。

他的母亲很不喜欢这个长子,她理想中的男子该是魁梧而剽悍的,而他那么秀美,那么爱冥想,那么爱拿着一本诗集走到丛林里去读,那么狂热地宣扬无神论。

18岁他考进牛津大学,却因为他在学校里散发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又拒不妥协而被校方开除。

他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辉格党成员,一怒之下,断绝了他的经济资助。雪莱,一个庞大家产的继承者,因为坚持自己的叛逆思想而陷入身无分文的困境。

不得已,他只好靠妹妹海伦的零花钱来救济一下。海伦此时正在伦敦一个私立女子学校读书。为此,雪莱常到学校去找妹妹。学校里的女学生也因此有机会结识海伦的这位小有名气的哥哥。雪莱俊美的仪表、潇洒的风度和广博的学识,立即赢得了一群女生的崇拜。其中海伦的好友哈丽特更是对雪莱一见倾心。

哈丽特的父亲曾经是一个酒馆的老板,其他的同学都因此看不起她,说她是"堕落的贱妇"。她给雪莱写了一封信,说父亲逼她回去上学,而她宁愿自杀也不想回学校了。雪莱毅然决定和她私奔。

就这样,一个19岁的少年带着一个16岁的少女上路了,他们怀着幼稚而真诚的拯救对方的决心上路了,他们在苏格兰举行了婚礼。

目睹了苏格兰和爱尔兰人民的处境后,他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号召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大学他就读过激进的政治家葛德温的《政治正义论》,而且把葛德温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信向这位导师倾诉自己的看法。终于有一天,葛德温请他和夫人去府上做客。

在那里,他遇到了葛德温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都不是他亲生的,范妮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带过来的,珍妮是他的第二任夫人与前夫所生。他的亲生女儿,他的掌上明珠,他最心爱的宝贝儿玛丽这个时候正在苏格兰度假。

珀西·比希·雪莱

他的原配夫人是英国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和作家玛丽·沃斯托尼克拉夫特(1759~1797),曾写过《人权的辩护》和《女权的辩护》两篇文章。她在生下玛丽之后不幸死于难产。

玛丽当时15岁,是智力卓越的父母亲的结晶,又兼有母亲的美貌。做父亲的很遗憾雪莱没有见到自己最珍爱的女儿,但他还是带诗人去看了原配夫人的一张画像。

范妮和珍妮都爱上了雪莱,她们每天望眼欲穿地等待着诗人来做客,听他讲话,听他朗诵自己的诗作,她们深深地迷上了他!她们写给妹妹玛丽的每一封信里谈论的都是他!

玛丽终于回来了。

他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女神。她就像他钟爱的古希腊史诗一样让他欣喜若狂。而她,从看到他的一刹那就知道他们的一生再也分不开了。

可是他已经有妻室,虽然哈丽特到底只是一个肤浅而爱慕虚荣的女子,可当初是他把她带出来的,并允诺给她一生的幸福,更何况她已经生下了他的孩子,怎么能离弃她?

恨不相逢未娶时。

他只能把一颗滚烫的心埋进墓地里。让它冰冷,让它加盖,覆上泥土,让它永远不再发芽。希望是可怕的,希望有时候更像绝望。

可是最怕的就是连墓地都开出了花,连死和冷,连埋葬都阻止不了爱的生长。

他们的爱情被葛德温发现了。这个一向抨击英国虚伪的婚姻制度,维护世间真爱的斗士,却不能容忍自己的女儿爱上一个已婚的男人,哪怕这种爱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哪怕他们的缘分是天注定,他也要拆散他们。他威胁诗人不准再进他的家门,要他永远死了这条心。

1814年7月28日,雪莱与玛丽约定好清晨四时出走,雇好了马车。雪莱守护在葛德温家对面的房子里。当星月渐渐隐去,灯烛熄灭时,玛丽轻轻推开房门,向黑暗中的雪莱奔去。

这一去就是一生一世,这一去就是颠沛流离,而她从未后悔。17岁的她,做了人生最大的冒险,用一生做赌注来赢得一段爱情。珍妮在几分钟前才下了决心同妹妹一道出逃。因为她心中也怀着对雪莱真诚的爱慕。

他们三人租了一条小船,渡海去了瑞士,又徒步走到巴黎,后来穷困潦倒又回到了伦敦。他们相守的8年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停地流浪,搬家,躲避,经受贫穷、恶语中伤、误解、整个正统社会的攻击。所谓的美好爱情,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颗强大的心,足以对抗绝大部分人的污蔑。天才都是不见容于当时的,在所有的人都说他是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相信他是天使?

不知道一个17岁的少女是如何做到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血和泪来浇灌它。

阴冷的伦敦,阴冷的日子大大地摧残了他的健康,他们不得不出国。他们在日内瓦湖畔遇到了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那是两位诗人幸福的时光,白天一起泛舟湖上,晚上在火炉边谈论诗歌,谈论哲学,谈论政局。好不快意!

6月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阴雨,闷在房子里,大家只好讲鬼怪故事来打发无聊的日子。拜伦提议每个人把自己的鬼怪故事写成一个小说,结集出版。

拜伦和雪莱都没写成,对于诗人来说,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毕竟是旁门左道,大丈夫不屑为之。只有玛丽认真了,她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后世给予很高评价的小说《弗兰肯斯坦》(又翻译为《人造人的故事》),被认为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开山之作。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名叫弗兰肯斯坦的科学家把死人的尸体缝接在一起,用电击的方法使他复活,而他却被自己创造的身高2米5的丑陋不堪的巨人吓跑了。这个人造人心地善良,可是因为长相丑陋遭到人类的唾弃,非常孤独。他央求弗兰肯斯坦给他造一个女友,然后他们永远离开人类到北极去生活。弗兰肯斯坦答应了,可是在快成功的一刹那,他担心一旦这女人造人也复活的`话,他们的后代会不会战胜并摧毁人类的世界?于是他毁掉了这个女人造人。这一切被窗外的人造人看在眼里,他发誓报复弗兰肯斯坦,杀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幼弟和好友,然后他们走上了相互追杀的不归路。

写这部小说时,玛丽才19岁。

那个丑陋的怪物其实就是她的化身,被整个正统社会唾弃的孤独感,无法取得身份认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怪物的身上体现出来了。玛丽幼年丧母,被后母欺凌,后母一心只想赶她出家门,她选择了没有人祝福的爱情,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但是遭众人责骂。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写怪物躲在山里一户人家的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人类说话。虽然聪颖,她毕竟是一个女子,只能在父亲的书房里自学;拜伦和雪莱高谈阔论的时候,想必她的心里很酸涩。她就像那个怪物一样只能躲在墙壁后面,偷偷地学习以男性为主宰的话语。她和伍尔芙一样,终身以自己是女子进不了牛津和剑桥为憾。

一个女子选择了一个天才,她的一生似乎就是牺牲自我来成全一位天才的成长,若能做到这样,世人已经足矣。可是玛丽让人动容的是,用一只手撑在雪莱的背后,帮他挡住这个世界的一切伤害和误解,另一只手还要腾出来匆匆地记下自我,刻下一个自己的雕像。而这一切,竟是一个19岁女子所做的。

哈丽特死了,投水自杀。那些反对雪莱的人抓住了这个把柄作为永久攻击他的匕首,对他的人格大肆地泼污水,而且动用一切法律剥夺了他对一子一女的监护权。他们想让他一无所有。

他突然之间变老了。

他只是一颗赤子之心,把这个世界想得过于美好。他怀有的憎恨也是爱,他笔下的西风在摧残旧的隆冬的时候,也呼唤新的春天的到来。

可是这个世界却只顾着对他一味地摧残。

婚姻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做到相看两不厌已经足够了,再好一点是相濡以沫,在患难之中结出一点超乎情欲之上的友爱,更好一点是两情相悦,互相有点喜欢。可是爱,对于两个人来说,太沉重、太艰难了。那不仅仅是一个两情相悦、花好月圆,而且是人生最大的考验,这样的一分真爱最难的就在于,如何在万难的境遇下,使它变成可能,并且去维持它?

一个女子以羸弱之躯,承受住生命中几乎所有的钝痛。出生10天之后,母亲死于产后并发症;儿子和女儿夭亡,丈夫早逝。在25岁之前,她经受了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接受的苦难和打击。

雪莱死后,她和儿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她的儿子成了庞大家产的唯一继承人,再也不用像他的父亲那样一生为金钱所苦所累。更幸运的是,她的儿子完全不喜欢文学,他不喜欢写诗,他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

雪莱生前的一个朋友向她求婚,她说:”我喜欢我现在的名字。“

她的晚年很幸福,儿子孝顺,出息,儿媳妇也很贤淑。但她后来的小说再也没有《弗兰肯斯坦》那样震撼人心了。一个女人离开了她传奇的经历,不绝如缕的故事也就该结束了。

爱是一场筵席,有的人拼却一醉,有的人举箸伤悲,有的人饮鸩止渴,有的人誓死不悔。

雪莱之死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而玛丽·雪莱才25岁。

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

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

据说,雪莱的心脏特别大,烧了三个小时没烧化,他的好友从火中抢出了心脏,用一个匣子盛起来,交给了玛丽·雪莱。

雪莱死后,玛丽·雪莱携着唯一存活的幼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由她的儿子继承了庞大的家产。而她,终身再也未嫁。

雪莱到底是谁

雪莱,英文名(Percy Bysshe Shelley),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主要作品:诗歌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斯(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剧本 /B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剧)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诗剧) 希腊(Greece,1821,抒情诗剧) 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1) 自然神论之驳斥(1814)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诗的辩护(1821) 译著 /B柏拉图《会饮篇》 荷马《维纳斯赞》等 但丁《地狱》篇部分 歌德《浮士德》部分

想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生平简介,请帮个忙?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译作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 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 雪莱 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令人惊奇的是雪莱的心脏在烈火中完好无损。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他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的丰富而神奇。”

雪莱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1、简介雪莱: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

1972

---

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诗人,英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道路的重要开拓者,亦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抒情诗人之一。

2、他的诗歌的风格特征:

他的诗情感丰富,激情跌宕,语言优美生动,并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的诗富有有战斗力和壮烈气氛,但他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不免有些空泛。在艺术上,他也完成了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伟大转变。他的诗华美,清丽而温情。他本身就是云雀。

3、举例分析:

长诗《麦布女王》(QueenMab

,

1813),阐述了他宏大的政治理想、个人思想追求和独特的美学观点。移居意大利后的他文学创作达到顶峰,优秀作品不断问世,《致云雀》,《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Unbound

,

1819

)等。

4、总体评价:

雪莱认为诗是生命形象在永恒真理中的表达,是“最美、最善的思想在最美、最善的时刻”的表现。他的长篇诗社会主体鲜明,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的抒情诗思想奔放,情感炙热,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尤其是他将诗歌旋律的音乐性与节奏韵律的多样性融为一体,为英国诗歌的推进作出了贡献。

诗人雪莱的简介

英国的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创作出来的诗词具有浪漫气息和进步思想。雪莱的诗作充满了浪漫气息,再加上他的名字比较女性化,所以很多人都以为雪莱是一个女性,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诗人雪莱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雪莱的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WilliamWordsworth曾称其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时期的拜伦称其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有《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致英国人民》、《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云》、《致云雀》、《西风颂》等,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雪莱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诗人雪莱之死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驾船去接人,船沉人亡。10天以后,人们才在海边找到他的尸体,他的脸和手,以及露在衣服外面的部位都被鱼吃掉了,只能从他高挑的身材和口袋里的济慈诗集判断他就是雪莱。

死时,他30岁不到。而玛丽·雪莱才25岁。一个天才就这样陨落了。人们把他的'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公墓里,那里还躺着他夭亡的儿子威廉和同样早逝的好友济慈。拜伦等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希腊式的葬礼,在海边用木柴烧掉他的尸体。火葬的场面极其悲壮,海岸上站满了围观的意大利人。就像古希腊史诗描写的赫克托尔的火葬一样,拜伦以及其他好友向火中投入香料、油和盐,还倒入了大量的酒。据说,雪莱的心脏特别大,烧了三个小时没烧化,他的好友从火中抢出了心脏,用一个匣子盛起来,交给了玛丽·雪莱。

雪莱死后,玛丽·雪莱携着唯一存活的幼子回到了雪莱的家乡,由她的儿子继承了庞大的家产。而她,终身再也未嫁。

诗人雪莱的社会评价

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

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他很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贾谊。但是贾生的才华,还不曾焕发到他的地步。这位天才诗人也是夭死,他对于我们的感印,也同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青年。

雪莱的诗心如像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清冲,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Orkan),有震撼大树的风(Sturm ),有震撼小树的风(Stark),有动摇大枝的风(Frisch),有动摇小枝的风(Maessig),有偃草动叶的风(Schwach),有不倒烟柱的风(Still)。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通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雪莱的抒情诗

1809年《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

1810年《战争》(War)

《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与妹伊丽莎白合作)

《玛格丽特middot;尼克尔斯遗稿》

1812年《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

1814年《 写在布雷克耐尔》(Stanza,written at Bracknell)

《无题mdash;mdash;1814年4月》(Stanzasmdash;mdash;April,1814)

《致哈莉特》(To Harriet)

《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To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致mdash;mdash;》(To mdash;mdash;)

1815年《无 常》(Mutabilty)

《死 亡》(On Death)

《夏日黄昏墓园》(A Summer Evening Churchyard)

《 无 题》(Lines)

1816年《日 落》(The Sunset)

《赞智力美》(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

《勃朗峰》(Mount Blanc)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

1817年《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To Constantia,Singing)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

《给威廉?雪莱》(To William Shelley)

《 无 题》(Lines)

《 死 亡》(Death)

《撒旦挣脱了锁链》(Fragment:Satan broken loose)

《给狱中归来的朋友》(Fragment: To a Friend relased from Prison)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

1818年《致尼罗》(To the Nile)

《 逝》(The Past)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

《 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

《无 题》(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near Naples)

《十四行:无题》(Sonnet)

《致玛丽》(To Mary)

1819年《给英格兰人的歌》(Song to the Man of England)

《新国歌》(A New National Anthem)

《颂 歌》(An Ode)

《苍天颂》(Ode to Heaven)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告诫》( An Exhoratation)

《印度小夜曲》(The Indian Serenade)

《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

《1819年的英国》(England in 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

1820年《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

《云》(The Cloud)

《致云雀》(To a Skylark)

《阿波罗之歌》(Hymn of Apollo)

《潘之歌》(Hymn of Pan)

《两个精灵:一则寓言》(The two Spirits:An Allegory)

《秋:挽歌》(Autumn: A Dirge)

《十四行》(Sonnet)

《 久远的往昔》(Time Long Past)

1821年《 年岁的挽歌》(Dirge for the Year)

《时 间》(Time)

《无 题》(Lines)

《阿拉伯歌词仿作》(Frim the Arabic:An Imitation)

《歌》(Song)

《无 常》(Mutability)

《 闻拿破仑死有感》(Lines written on hearing the News of the Death of Mapoleon)

《十四行:政治的伟大》(Sonnet:Political Greatness)

《哀 歌》(A Lament)

《忆》(Remembrance)

《致爱德华?威廉斯》(To Edward Williams)

《致mdash;mdash;》(Tomdash;mdash;)

《音 乐》(Music)

《 十四行:致拜伦》(Sonnet ti Byron)

《 哀济慈》(Fragment on Keats)

1822年《女催眠师语病人》(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

《致珍妮:回忆》(To Jane :The Recollection)

《写在勒瑞奇海湾》(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

《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Lines:We meet not as we parted)

雪莱小说两部

《扎斯特洛奇》(Zastrozzi,1810)

《术士圣欧文》(St。 Irvyne; or, the Rosicrucian,1811)

雪莱长诗列表

1813年《麦布女王》(Queen Mab)

1815年《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灵》)

1817年《莱昂和西丝娜》(或《黄金城的革命:预见于十九世纪的一场幻景》)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

《朱利安和马达洛》

1819年《暴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k of Anarchy)

《彼得middot;贝尔第三》

1820年《心之灵》(EPIPSYCHIDION)

《致玛利亚middot;吉斯伯恩》

《阿特拉斯的女巫》

1821年《阿童尼(阿多尼)》(Adonais)

1822年《生命的凯旋》

雪莱剧本列表

《倩契》(The Cenci,1819,五幕悲剧)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1820,诗剧)

《希腊》(Greece,1821,抒情诗剧)

《论文及散文 无神论的必然》(1811)

《自然神论之驳斥》(1814)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诗的辩护》(1821)[3]

雪莱诗剧列表

1819年《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1822年《查理一世》

雪莱论文散文

《柯利修姆遗址》

《刺客mdash;mdash;一个传奇的片断》

《论爱》

《伯里克利时代mdash;mdash;兼评佛罗伦萨画廊的雕塑》

《论生活》

《论来世》

《论死刑》

《论古风俗。涉及爱的主题》

《论文学的复兴》

《论会饮篇》

《道德沉思录》

《形而上学沉思录》

《评赫格的爱历克斯middot;海玛道夫亲王回忆录》

《无神论的必然》(The Necessity of Atheism ,1811)

《告爱尔兰人民书》(1812)

《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1812)

《人权宣言》(1812)

《驳自然神论mdash;mdash;对话录》(1814)

《为夏洛特公主去世告世界书》(1818)

《关于把改革付诸全国投票的建议》(1817)

《一种改革的哲学观》(1819)

《为诗辩护》(A Defence of Poetry,1821)

雪莱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19世纪前期与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苏塞克斯郡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祖父是个男爵,父亲属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当过国会议员,思想保守。

雪莱自幼聪颖,少年时代曾在贵族子弟学校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他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广泛兴趣,尤其推崇英国著名思想家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义论》一书,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压迫奴役,反对宗教迷信,主张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革社会。1811年写作哲学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用逻辑推理论证上帝之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因而被开除学籍。又见罪于父亲,只好离家独居。

1812年2月至4月,偕同新婚妻子哈丽叶赴都柏林,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发表《告爱尔兰人民书》和《人权宣言》,提倡民族独立、宗教解放,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从爱尔兰回来后,继续写诗作文,抨击暴政,宣传革命。

长诗《麦布女王》(1813年)是雪莱早期创作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描写执掌人类命运的麦布女王携带少女艾安蒂的灵魂云游宇宙,纵览古今,评说人间,表达了诗人的社会历史观点和政治、哲学思想。雪莱通过麦布女王之口谴责封建暴政和宗教迷信,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金钱关系,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他指出,“人类的花朵在它的萌芽时期,便受到帝王、教士、政治家的摧残”。自由遭践踏,才智受压抑。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商业兴起,贫富对立,黄金“统治着人间万物”,“人类的手艺和天然生产的一切,都可以利用货币来做交易”;人间到处是饥饿、疾病和暴死。然而,在永恒的世界里变革是自然的基本法则。随着人们理性的觉醒、才智的解放,“快乐的地球”就会变成“人间的天堂”。这首诗曾经在英国人民中间产生过强烈的影响,被后来的宪章派奉为“圣经”。

雪莱的批判态度和叛逆精神引起了统治阶级的嫉恨。1814年,雪莱与妻子离异,同葛德文的女儿玛丽结合。英国反动当局便利用婚姻事件对他诽谤中伤,致使诗人不得不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

著名长诗《伊斯兰起义》(1818年)于诗人离国前出版,原名为《莱昂和茜丝娜》,副题是“黄金城的革命”。长诗的开头是一个寓言故事,描写巨蛇与苍鹰在大海云天的一场恶斗,两败俱伤,苍鹰逃向天外,巨蛇跌落海中,为一仙女救起。蛇与鹰的搏斗象征着人间善与恶的斗争,这是长诗的序曲,也是理解长诗主题思想的一把钥匙。

长诗的主体部分是一场虚构的“黄金城的革命”,它描写男女主人公莱昂和茜丝娜的故乡伊斯兰黄金城由于暴君统治,昔日的黄金国变成了黑暗的人间地狱,百姓受苦,生灵涂炭,莱昂和茜丝娜也遭到逮捕和凌辱。于是,他们以宣传作武器,到处发表演说,用真理、正义、自由、仁爱的思想唤醒群众,瓦解敌人,浩浩荡荡的起义队伍冲进宫殿,推翻暴君的专制统治。人民群众要求处死罪恶累累的暴君,莱昂却出于仁爱之心将其释放。不久,暴君卷土重来,实行反革命复辟,革命人民惨遭杀害,莱昂和茜丝娜被绑在火堆上烧死。最后,一声轰鸣,烈焰冲天,暴君倒地,莱昂和茜丝娜在仙女的帮助下复活,驾着小船在长河上漫游。

长诗通过对黄金城革命的描写,再现了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战斗精神。当时,法国大革命正面临挫折,封建势力猖狂复辟,反动的神圣同盟统治着欧洲大陆。

雪莱在《伊斯兰起义》这首长诗中热情肯定了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宣扬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的乐观主义信念,这对欧洲人民革命是个有力的鼓舞。但是,雪莱对法国大革命的暴力行动是不赞成的,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表白的那样:“在提倡对人类精神状态进行重大改革、以促进人类社会制度方面,我决不恭维那些粗暴的、恶意的情操——这些情操时时刻刻都在伺隙混进极其有益的社会改革中来。诗中没有报复、妒忌和偏见的容身之地。唯有爱,被当作统治精神世界的唯一法律,在诗中处处受到赞美”。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弱点。

在意大利期间,雪莱关心英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同情、支持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人民的解放运动,并与诗人拜伦结为知交,创作热情非常高涨。

著名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钦契》(1819年)、《希腊》(1821年)和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1819年)、《自由颂》(1820年)、《阿多尼》(1821年)以及脍炙人口的短诗《西风颂》(1819年)、《致云雀》、(1820年)《给英格兰人的歌》(1819年)、《云》(1820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诗剧《钦契》取材于16世纪意大利的历史故事。封建贵族钦契伯爵是一个“万劫不复的魔鬼”,一生干尽了“淫邪纵欲和杀生害命”的勾当,手段残忍,罪恶累累。然而,由于罗马教皇贪赃受贿,对他蓄意包庇纵容,使他得以屡屡逃避惩罚。

钦契不仅野蛮残暴,而且寡廉鲜耻,他不仅在外作恶多端,而且在家里残害亲人。他害死儿子,强奸女儿,毒打妻子,简直丧尽天良。女儿贝特丽采备受污辱蹂躏之后,多方投诉无效,忍无可忍,只好同家人合谋,雇佣刺客把钦契杀死。事情发生后,法官判处他们无罪,教皇却坚持要把他们处死。最后,贝特丽采同母亲和兄弟一起,从容自若走上刑场。

诗剧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鞭挞贵族的荒淫暴虐和教皇的虚伪毒辣,表现诗人反封建、反教会的立场。在对待暴力的态度上,雪莱的思想是矛盾的。他既客观地肯定使用暴力手段反抗邪恶势力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又鼓吹以“仁爱、宽恕”待人,反对“以牙还牙,冤冤相报,”提倡“用和平与爱把损害者从卑劣的情操中改变过来。”

1819年8月16日,英国曼彻斯特八万群众在圣彼得广场举行集会,要求改革议会制度和取消谷物法,反动当局出动军队镇压,打死打伤400余人,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彼得卢大屠杀”事件。

雪莱在国外获悉此事后,异常愤慨,挥笔写下了《暴政的假面游行》、《给英格兰人的歌》等政治诗多首,抗议英国政府镇压人民的野蛮暴行。在长诗《暴政的假面游行》里,诗人以形象性的语言尖锐指出,“谋杀”、“欺骗”、“伪善”等一批刽子手,正在戴着“上帝、法律和国王”的假面具的“暴政”的率领下,踏着人民群众的鲜血,在英国的大地上游行。他们耀武扬威,得意忘形,而英国人民却处于被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诗人最后号召英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而奋起斗争:

起来吧,象睡醒的狮子,

你们多得无法制服,

赶快摇落你们的锁链,

象摇落睡时沾身的露——

你们人多;他们是少数。

在《给英格兰人的歌》这首短诗里,诗人通过明白流畅的诗句告诉英国人民:你们辛勤劳动,耕种土地,纺纱织布,但创造出来的财富却被一群寄生虫占有。你们锻造出来的钢铁武器,却掌握在暴君手中,反过来成了镇压你们的工具,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诗人大声疾呼:

播种吧——但别让暴君搜刮;

寻找财富吧——别让骗子起家;

纺织吧——可别为懒人织绵衣;

铸武器吧——保护你们自己。

雪莱是热情的政治诗人,同时又是优秀的抒情歌手,他创作过许多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抒情短诗,歌唱自然、歌唱爱情、歌唱人生、歌唱理想,表现了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的热烈追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和艺术享受。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短诗中流传很广的名篇。诗人以豪迈奔放的激情歌颂狂暴有力的西风。他赞美西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地上的残枝败叶;他赞美西风以磅礴之气驱散高空的流云,召来冰雹、大雨和雷电,为黑夜的世界唱出葬歌;他赞美西风把昏睡的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波浪,震撼海底的花草树木;他赞美西风是破坏者,同时又是保护者,西风在到处播种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到来。

《西风颂》采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寓意深远。雪莱歌颂自然界的西风,实际上是歌颂人间社会的革命风暴。他赞美革命运动如狂暴有力的西风摧毁一切反动邪恶的势力,他赞美革命不仅无情地破坏黑暗的旧世界,而且播下新世界的种子。他表达自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表示要作革命的号角、预言的喇叭,向人们传播革命的思想,预言美好的未来。

在短诗《致云雀》里,雪莱在“欢快的精灵”——云雀身上,灌注了诗人自己的灵魂:

你从大地一跃而起,

往上飞翔又飞翔,

犹如一团火云,在蓝天

伸展着你的翅膀。

这只在蓝天上展翅高飞,放声歌唱的云雀,鄙弃尘世的污浊,厌恶空洞浮华的腔调,它以真挚热烈的感情,优美朴实的歌声,诉说内心的忧伤和爱,诉说对光明和自由的憧憬,不倦地向人类播撒同情、欢乐和希望。这正是雪莱形象的自我写照,它寄托了诗人的精神境界、社会理想和艺术抱负。

抒情诗剧《希腊》是雪莱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它取材于1821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马穆德统治的武装起义。在诗剧中,诗人缅怀希腊的光荣历史,歌颂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揭露英、奥、法、俄等国反动政府对希腊的险恶居心,预言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必将赢得最后胜利。

1822年7月8日,雪莱在海上航行时遇到暴风雨,覆舟身死,年仅29岁。马克思深为雪莱的早逝而惋惜,热情称赞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家,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则称雪莱为“天才的预言家”。

雪莱的时代,欧洲正经历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神圣同盟的反动复辟。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贵族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却相当强大;早期的工人运动正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诞生。

雪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作武器,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同情和支持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向往没有压迫剥削的大同世界。雪莱是时代潮流的先进代表,是诗坛上的普罗米修斯,他通过诗歌创作,向被压迫人民、被奴役民族,传播革命的火种。

雪莱简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致云雀作者雪莱简介、雪莱简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雪莱简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