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设计 > 季明(季明轩)

季明(季明轩)

发布于:2022-12-28 作者:沫沫 阅读:69

今天给各位分享季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季明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季明的祭文怎么写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大唐烟云(历史小说)之三侠女英烈(4)

    且说那少年带着季明疾驰逃命,身后御林军的呐喊渐渐远去。季明稍稍松弛下来,发觉自己正紧紧地抱着了少年的腰身。他忽然惊叫了一声,两手一松,不觉从马上跌落下来。

    那少年羞红了脸,强作镇定地掉转马头,返至季明跟前。

    季明惶恐地爬起来,低问道:“你是个女的?”

    那少年瞪了季明一眼,故作严厉地问:“你是何方强盗?”

    季明重重叹了口气,深施一礼:“恕不能奉告。女侠……壮士的相救之恩,在下已铭刻于心。后会有期!”

    那少年见季明欲走,又驱马挡住了季明的去路:“快说,不说就把你送到官府!”

    季明无奈:“壮士为何要苦苦相逼?”

    少年:“在下救了你的性命,竟然不知你姓什名谁,岂不是笑话?”

    季明又迟疑了片刻,无奈地道:“在下乃常山太守颜杲卿之子颜季明,奉父命到长安追查强盗!”

    那少年笑道:“既是追查强盗,怎么又被别人追捕?”

    季明淡淡一笑:“在下只是路见不平,拔刀助人而已!”

    那少年眼里露出一片柔情,但只是轻轻叹了口气,低头驱马让开通道,说道:“壮士请去吧!”

    季明又深深施了一礼,迈步走去。

    那马上的少年举目怅望季明的背影,良久不肯离去。突然,她猛抽马匹,迅疾赶上了季明:“公子,且慢,小女……在下有一事相求!”

    季明惊诧地望着她,一时不知所措。那女子又催促道:“不知公子允否?”

季明忙道:“壮士……姑娘有何吩咐,季明万死不辞!”

那女子忽然翻身下马,扑倒在季明脚下,从怀中掏出一卷白绢,双手捧过头顶,悲切地道:“公子,小女身负奇冤,申告无门,公子是官宦子弟,定能帮小女将这道诉状转给官府!”

季明接过诉状,粗粗一览,得知这女子原是范阳司户参军郑亭之女郑玉娘,郑亭因查知安禄山久怀叛心,意欲夺取大唐江山,就密撰奏章,上报朝廷。可是,朝廷里有人得到奏章,暗中转给了安禄山,安禄山立即寻了个借口,将玉娘父兄一并处死,母女发卖做奴。玉娘只身逃出虎口,奔赴京师来告御状,可是,不管是京兆府还是御史台,要么无人理睬,要么被喝斥出门!

颜季明读罢,义愤填胸,忍不住骂道:“安禄山你个贼子!一面给天子献宝,一面暗中谋反,害得多少人家破人亡,害得我颜季明四处劳碌奔波!”

他刚想将状子收进怀中,忽然苦痛地摇了摇头,叹道:“我颜季明虽然是为安禄山寻宝,可也是关乎老父安危的大事,自己的重任,尚难应付,哪有余力,帮人解难!姑娘,颜季明只能辜负你了!”

那姑娘嗔怪地:“公子给安禄山寻宝?”

季明仰天长叹:“安禄山遣使者携带两件宝物进京,使者途经常山,被强盗劫杀,宝物失窃。安禄山严令父亲缉捕强盗,追回宝物,如今期限已近,却毫无进展。颜季明有心帮姑娘,却无力尽绵薄,季明愧对姑娘了!”

姑娘见他万分愁苦,不忍责备,黯然道:“公子不必如此自责。公子虽不能帮小女,但一片……诚心,小女终生难忘!”

说着,她解下了自己腰间的一块玉佩递与季明:“公子如果用得着小女帮忙,就拿此物去客栈。”

季明接过玉佩,忙拱手致谢。那女子又道:“小女自河北而来,略知那帮豪杰的踪迹。城南有座古寺,寺内有一有位老僧,也许他能给公子指点迷津。”

说罢,飘然离去。

季明握着玉佩,伥伥地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不禁热泪盈眶。过了很久,他忽然想起,还没来得及问她住在哪家客栈,连忙举步欲追,可眼前只剩下了一片薄薄的烟雾……

他思量着姑娘临别的暗示,将信将疑地向城南走去。

    街上行人渐稀,路径也越发荒僻。季明突然看见一片荒芜的园林旁边,坐落着一座古寺,季明快步奔向寺院。

一个粗壮的大汉正蹲在右廊门槛上,闭目微睡。季明从他脚旁绕过,进了正殿,一老僧坐在蒲团上,拈着念珠,正在闭目诵经。身旁的木案上,摆着香炉,几烛长香正袅袅散着青烟。香炉一旁,有一支竹筒,筒里插了一把竹签。季明从怀里摸出几枚铜钱,放在案上,随手从竹筒里抽出了一支竹签,见上面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季明将竹签交给老僧,恭敬地道:“请大师为在下解解心事。”

老僧细细地打量了季明一眼,悲悯地道:“施主请回吧。老衲解不得施主的心事,此地也非施主久留之地。施主请回吧!”

季明大失所望,怅怅地转身离去。

出了寺门,他不由回望了古寺一眼,忽然看见寺门左墙上画了一只大鸟,羽毛、翅膀、利爪件件都有,单只少了一只脑袋。季明觉得如鲠在喉,径直奔入殿中,问老僧道:“大师,为何画了只残鸟?”

    老僧深深地看他一眼,轻轻地摇了摇头。

    季明:“大师可否借在下一支笔,给它把脑袋补上?”

    老僧似嗔怪地又盯了他一眼,仍是无话,却用下颔点了点案上的笔砚。

    季明拿起一狼毫,蘸饱了笔,走出屋子,对着那只残鸟,运足腕力,给它添了只脑袋。画毕,他望着自己画的鸟头,忽然大笑起来。

    那坐在右廊的壮汉忙起身,将季明打量一翻,陪笑道:“公子,可否随在下去一个处所?”

    季明:“做甚?”

    壮汉:“一桌薄宴,几杯淡酒,与公子一叙。”

    季明笑道:“既如此,在下恭敬不如从命。”

    季明说罢,将狼毫还与老僧,随那壮汉出了古寺,迤逦向前走去。二人很快来到了一座破废的院落前。

    壮汉轻轻扣了门环,有人开门出来,看了季明一眼,甚是欢喜,忙带二人往院落深处走去。

    季明见院中荆榛遍地,蓑草满目,残垣断壁,一片荒凉。一座半塌的亭子,蛰伏在荆榛蓑草之中。四五个面目凶恶的汉子,正向他观望。

亭子里一名为首的汉子见季明走近,站起身,躬身道:“公子请上座。”

季明并不推脱,昂然入座。

    首领道:“公子尊姓大名?”

    季明暗想:这些人都是河北口音,个个像是亡命之徒,很有可能是常山盗宝之徒,我且与他周旋一番!想到此,他平静地道:“在下姓季,名日月,诸位请在下来此,不知有何见教?”

    首领道:“实不相瞒,我们乃是江湖豪杰,专做没本钱的生意,在下便是二首领。前几日我们的大头领被人害死,我们弟兄无主,便在寺院的墙上画了只残鸟,对天祷告,发下誓愿,如果谁能补全这鸟,我们便拥他做大首领。今日天遂人愿,得到了公子这般人物。从今而后,你便是我等的大首领了。”

    季明摇头道:“在下清白世家,断不肯做这等勾当。”

    二首领道:“公子若不允诺,我等断不肯放公子生还!”

    季明佯装恐惧,应道:“既如此,在下依了好汉便是。”

    二首领大喜,忙吩咐道:“摆上酒宴,让我们弟兄恣意畅饮一回!”

    季明见众人各去,只剩下二首领在此,便问道:“敢问壮士,原来的首领被谁害死?”

    二首领怒道:“我等在河北常山劫得两件宝物,为了尽快脱手,潜至长安,不慎露了马脚,被御林军围捕,大首领为了让弟兄们脱险,只身与御林军搏斗,结果被擒,关进长安县衙,弟兄们为了救回大首领,找了个中人央求王鉷,愿以手中的宝物赌出大首领。那王鉷受了我们的宝物,将大首领放了出来。正当弟兄们欢天喜地为大首领洗尘接风的时候,大首领突然七窍出血,撒手归去。原来,那王鉷放出大首领前在食物中下了放了慢性毒药。那王鉷既受了宝物,却还伤害大首领性命,弟兄们怎能与他善罢甘休?因此,我等才出此计,寻一个见过世面的世家子弟做当家的,向王鉷这狗贼报仇!”

    季明听得这伙人是常山盗宝之徒,恨不得立即扑江上去将这个盗首撕碎,但想到宝物已不在他们手中,莽撞动手反而节外生枝,如果借他们向王鉷寻仇之机,顺便抢回宝物,也不失万全之策。于是隐而不发,故意紧蹙眉头道:“那王鉷官高权重,府中怎能没有卫兵护防?况他又做了亏心事,更会严加戒备,去找他寻仇,岂不是自投罗网?”

    二首领:“我等知道王鉷难惹,才请公子来谋划。”

    季明叹道:“王鉷若有戒备,我等命皆休矣!在下有一计,众好汉若是依从,在下便与众人同舟共济;若是不从,在下只好一死。”

    二首领道:“足下有何妙计,快快讲来。”

    季明:“王鉷的府第只能智取,不可强夺。在下听说王鉷之子王准是个混世魔王,酷爱逐鹰斗鸡,尤喜玩弄弹弓,诸位必须找一位在这上面比王准更强的,引诱王准玩耍,一旦与他厮混相熟,便混入王鉷宅中,趁着月黑风高的夜晚,随处点燃几间房舍,待府中大乱,弟兄们便潜进去,劫他财物,也好脱身!”

首领喜道:“此计甚好,只是需花费不少时日。不过,弟兄们当中还真有个将那弹弓耍得连鬼神都要叹服的,我这便遣他去勾引王准。”

颜回和季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冷静。颜回和季明的表现有不同之处是颜回较贤德,记名较冷静。颜回和季明的表现有冷静性格不同。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

《周书》卷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九(2)

金州刺史伊娄穆以疾还京,请僧垣省疾。乃云:"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复自持。"僧垣为诊脉,处汤三剂。穆初服一剂,上缚即解;次服一剂,中缚复解;又服一剂,三缚悉除。而两脚疼痹,犹自挛弱。更为合散一剂,稍得屈申。僧垣曰:"终待霜降,此患当愈。"及至九月,遂能起行。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先有气疾,加以水肿,喘息奔急,坐卧不安。或有劝其服决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决,乃问僧垣。僧垣曰:"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若欲自服,不烦赐问。"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请曰:"多时抑屈,今日始来。竟不可治,意实未尽。"僧垣知其可差,即为处方,劝使急服。便即气通,更服一剂,诸患悉愈。

天和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瞀乱,无所觉知。诸医先视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垣后至,曰:"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忻然,请受方术。僧垣为合汤散,所患即瘳。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积时,而不废朝谒。燕公谨尝问僧垣曰:"乐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世差轻。"对曰:"夫患有深浅,时有克杀。乐平虽困,终当保全。永世虽轻,必不免死。"谨曰:"君言必死,当在何时?"对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谨叹异之。六年,迁遂伯中大夫。

建德三年,文宣太后寝疾,医巫杂说,各有异同。高祖御内殿,引僧垣同坐,曰:"太后患势不轻,诸医并云无虑。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义,言在无隐。公为何如?"对曰:"臣无听声视色之妙,特以经事已多,准之常人,窃以忧惧。"帝泣曰:"公既决之矣,知复何言!"寻而太后崩。其后复因召见,帝问僧垣曰:"姚公为仪同几年?"对曰:"臣忝荷朝恩,于兹九载。"帝曰:"勤劳有日,朝命宜隆。"乃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敕曰:"公年过县车,可停朝谒。若非别敕,不劳入见。"四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睑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得言。次又治目,目疾便愈。末乃治足,足疾亦瘳。比至华州,帝已痊复。即除华州刺史,仍诏随入京,不令在镇。宣政元年,表请致仕,优诏许之。是岁,高祖行幸云阳,遂寝疾。乃诏僧垣赴行在所。内史柳昂私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对曰:"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愚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寻而帝崩。

宣帝初在东宫,常苦心痛。乃令僧垣治之,其疾即愈。帝甚悦。及即位,恩礼弥隆。常从容谓僧垣曰:"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对曰:"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帝曰:"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乃封长寿县公,邑一千户。册命之日,又赐以金带及衣服等。

大象二年,除太医下大夫。帝寻有疾,至于大渐。僧垣宿直侍疾。帝谓随公曰:"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知帝诊候危殆,必不全济。乃对曰:"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帝颔之。及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三年卒,时年八十五。遗诫衣白帢入棺,朝服勿敛。灵上唯置香奁,每日设清水而已。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僧垣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蕃外域,咸请托之。僧垣乃搜采奇异,参校征效者,为《集验方》十二卷,又撰《行记》三卷,行于世。长子察在江南。

次子最,字士会,幼而聪敏,及长,博通经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随僧垣入关。世宗盛聚学徒,校书于麟趾殿,最亦预为学士。俄授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特为宪所礼接,赏赐隆厚。宣帝嗣位,宪以嫌疑被诛。隋文帝作相,追复官爵,最以陪游积岁,恩顾过隆,乃录宪功绩为传,送上史局。

最幼在江左,迄于入关,未习医术。天和中,齐王宪奏高祖,遣最习之。宪又谓最曰:"尔博学高才,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最于是始受家业。十许年中,略尽其妙。每有人造请,效验甚多。隋文帝践极,除太子门大夫。以父忧去官,哀毁骨立。既免丧,袭爵北绛郡公,复为太子门大夫。

俄转蜀王秀友。秀镇益州,迁秀府司马。及平陈,察至。最自以非嫡,让封于察,隋文帝许之。秀后阴有异谋,隋文帝令公卿穷治其事。开府庆整、郝伟等并推过于秀。最独曰:"凡有不法,皆最所为,王实不知也。"搒讯数百,卒无异辞。最竟坐诛。时年六十七。论者义之。撰《梁后略》十卷,行于世。

黎景熙,字季明,河间鄚人也,少以字行于世。曾祖嶷,魏太武时,从破平凉,有功,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后为燕郡守。祖镇,袭爵,为员外散骑侍郎。父琼,太和中,袭爵,历员外郎、魏县令,后至鄜城郡守。

季明少好读书,性强记默识,而无应对之能。其从祖广,太武时为尚书郎,善古学。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崔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季明亦传习之,颇与许氏有异。又好占玄象,颇知术数。而落魄不事生业。有书千余卷。虽穷居独处,不以饥寒易操。与范阳卢道源为莫逆之友。

永安中,道源劝令入仕,始为威烈将军。魏孝武初,迁镇远将军,寻除步兵校尉。及孝武西迁,季明乃寓居伊、洛。侯景徇地河外,召季明从军。寻授银青光禄大夫,加中军将军,拜行台郎中,除黎阳郡守。季明从至悬瓠,察景终不足恃,遂去之。客于颍川,以世路未清,欲优游卒岁。时王思政镇颍川,累使召。季明不得已,出与相见。留于内馆月余。太祖又征之,遂入关。乃令季明正定古今文字于东阁。

大统末,除安西将军,寻拜著作佐郎。于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季明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又勤于所职,著述不怠。然性尤专固,不合于时。是以一为史官,遂十年不调。魏恭帝元年,进号平南将军、右银青光禄大夫。六官建,为外史上士。孝闵帝践阼,加征南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时大司马贺兰祥讨吐谷浑,诏季明从军。还,除骠骑将军、右光禄大夫。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

保定三年,盛营宫室。春夏大旱,诏公卿百寮,极言得失。季明上书曰:

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宣王太甚,而珪璧斯竭。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汉惠帝二年夏,大旱。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绝。《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典籍作诫,傥或可思。上天谴告,改之则善。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复不登,民将无觊。如又荐饥,为虑更甚。"

时豪富之家,竞为奢丽。季明又上书曰:

臣闻宽大所以兼覆,慈爱所以怀众。故天地称其高厚者,万物得其容养焉。四时著其寒暑者,庶类资其忠信焉。是以帝王者,宽大象天地,忠信则四时。招摇东指,天下识其春。人君布德,率土怀其惠。伏惟陛下资乾御宇,品物咸亨,时乘六龙,自强不息,好问受规,天下幸甚。

一字季明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说的是谁,举个例子吧,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张旭,字伯高,还有一字叫季明。伯高是他作诗用的字号,而季明是他书法用的字号。

关于季明和季明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季明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